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8-12-26 11:11:07
責任編輯:羅思源
村民居住環境干凈整潔。
眉山網記者 彭林 文/圖
村民房前屋后整潔有序、鮮花盛放、花香四溢,硬化道路縱橫交錯、潔凈如洗,優美的鄉村美景宛若一幅幅美麗畫卷……這是如今丹棱農村環境的真實寫照。
從2011年起,該縣就推行“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機制,根據農村垃圾的組成特點,探索出“兩次分類、源頭減量”的做法,有效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走出了節儉、實用、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路子。
創新方法
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問題
近日,早上6點多,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丹棱縣龍鵠村的垃圾保潔承包人柴登科便騎著保潔三輪車出發了,他要前往該村所轄的56個垃圾池收集垃圾,再把垃圾轉運到村垃圾收集站,“每天要花五、六個小時清理垃圾,但看到環境衛生變好了,心里也很高興。”柴登科說。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羅朝運介紹,龍鵠村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模式稱為“龍鵠模式”,采取公開競標確定垃圾收運和常態保潔承包人,引導村民自愿交納垃圾收集費,每人每月交納一至兩元錢。首先,由農戶按有機垃圾、建筑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進行初分類處理,處理后垃圾減量約50%;再由保潔承包人進行二次分類處理,處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減量約30%;最后,由壓縮式垃圾車將村收集站垃圾轉運至填埋場無害化處理。
“將垃圾有序分類、倒在指定地點、愛護環境衛生,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已經堅持了好幾年,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村民黃大爺說,幾年前,村民大都將垃圾往河邊倒,或者堆在房前屋后,到處都很臟亂。“現在好了,大家的環保意識增強了,過上了好日子,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
“龍鵠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因此在全縣各村推廣,很大程度提升了農村生活環境。房漂亮、院整潔、水清亮、路暢通、民和諧,如今的丹棱鄉村處處皆是美景。
落實措施
農村人居環境有保障
農村垃圾治理一直有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維持難“四難”特點。丹棱縣從2011年起,推行“因地制宜、分類收集、村民自治、市場運作”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新機制,根據農村垃圾的組成特點,探索出“兩次分類、源頭減量”的做法。即農戶產生的垃圾由農戶初步分類:將可產氣垃圾(爛水果、菜葉等)倒入沼氣池,將建筑垃圾(磚頭、石塊等)就近處理,將可回收垃圾(金屬、橡膠塑料等)收集到廢舊回收點,將剩余垃圾送到聯戶定點傾倒池。
之后,再由村上的公開競標承包人(村收集員)進行二次分類,即將可堆肥處理垃圾送到組分類減量池進行堆漚,一定時間還田處理;將可回收垃圾送廢舊回收點變賣處理;將不可回收垃圾送到公路沿線村收集站,由縣統一清運集中處理,從而解決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問題,走出了節儉、實用、可持續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新路子。丹棱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由最初的“龍鵠模式”上升為“丹棱模式”“眉山模式”,這一模式受到住建部和住建廳等的高度肯定。
“工作不能止步,要馳步不息。”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路上,丹棱并沒有停止,而是不斷探索創新,不斷提升。通過提升,收運設施更完善、垃圾分類更徹底、村民自治更深入、市場運作更靈活,農村生活環境更美更宜居宜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