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6-01 14:43:54
責任編輯:任楓楓
丹棱縣齊樂鎮紅石村5組彭文忠的養豬場是當地一家循環生態養殖的繁養基地。連日來,養豬場內的大部分生豬已出欄,但負責人彭文忠可沒閑著,他忙著打掃并升級豬場內的設施,希望下一批即將入住的小豬仔能夠快速適應養豬場的生態循環養殖系統。
臟、亂、臭是許多人對鄉村養豬場的印象。但走進彭文忠的養豬場,一個大型沼氣池、集中供氣站映入眼簾。“沒什么味道吧?”剛邁入豬場彭文忠就得意地詢問起來。
這家養殖場,沒了曾經熟悉的“味道”。養殖欄內更令人吃驚。豬糞和尿液通過漏縫地板直接排走進入沼氣池,地面干燥清爽。一排生豬懶洋洋地躺在地板上,露出干凈的肚皮。
羅林正在畜禽糞污干濕分離機前,將糞污集中處理發酵。
“這幾個池子可是豬場沒有糞臭味的關鍵。”彭文忠介紹,2016年,他在丹棱縣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投資數百萬元建起了一個大型沼氣池、集中供氣站,并同步建設了發酵池、厭氧池、貯氣罐等,采取種養循環模式喂養生豬,做到雨污分離、干濕分離和固液分離,最終達到低碳排放、零污染的效果。
由于地處丹橙現代農業園核心區,彭文忠還利用自身豬場優勢,鋪設了三千余米的入戶輸氣管道,免費供當地23戶村民使用沼氣,為他們提供生產、生活方便。粗略計算,彭文忠的養豬場一年僅免費供給村民使用的沼氣就達3萬余方。
丹棱被譽為“中國桔橙之鄉”,2019年,該縣桔橙種植面積18萬畝,總產值超過30億元。如何將人畜糞污與桔橙果園進行有效銜接,讓畜牧業生產中大量“放錯地方的資源”變廢為寶,為桔橙果園提供“養料”,更是成為丹棱主政者思考的方向。
在丹棱,像彭文忠家一樣的養殖場多達400余家。一邊是畜禽養殖中產生的大量糞污,一邊是桔橙果園內有機肥被大量需求。這“兩多”,恰恰顯示出丹棱畜禽養殖廢棄物利用的巨大空間。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則是找到一把開啟糞污綜合利用的“鑰匙”。
經過政府引導、農戶參與,智慧的丹棱農戶找到了這把“金鑰匙”,因地制宜實施“豬—沼—肥—果(種)”種養循環模式,實現了種養循環、桔橙產量品質“雙豐收”的可喜局面。
近日,在丹棱縣張場鎮峨巖山養豬場內,負責人羅林正在進行畜禽糞污的干濕分離。他將干糞用機器加工成粉末狀再加入菌種進行發酵,最后再統一對周邊80畝的果園進行灌溉。該養豬場共有4個圈舍,平均每星期產生10立方干糞。
丹棱縣人畜糞污通過“3211”模式分散收集和集中處理后,最終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這些干糞對周邊農戶而言可是‘搶手貨’,每天都有農戶上門自取。”羅林說,干濕分離只是養豬場內消納糞污的一種有效手段,養豬場消納糞污最重要的秘訣,在于養豬場內修建的三個池子,分別是收集池、沼氣池、沼液儲存池。糞污先入收集池,再轉入沼氣池沉淀發酵,最后再儲存進行循環利用。
羅林的養豬場存欄量達2000頭,日均畜禽糞污大約25立方米,而對于自家果園無法就地消納的沼液,他還免費提供給周邊村組近200余戶農戶以及2個上百畝的大果園使用,并安裝布管2000余米,從養殖場到各農戶的田間地頭。粗略計算,養豬場平均每年能為每戶節約2000余元肥料錢,“灌溉后葉子綠,果子光滑、品質好,價格相對也要高一些”,羅林說道。
“畜禽糞污變成可利用的‘寶貝’,既解決了糞污消納‘最后一公里’難題,又實現了畜牧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局面。”該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如今丹棱已全域實施了該種養循環模式,切實解決了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提高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更加快了種養循環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實現了畜牧養殖業與種植業、旅游服務業的生態良性循環發展。原來養殖場周邊數百米內都能聞到臭味,現在養殖場臭味沒有了、還干凈整潔了,今夕對比,變化大。
糞污綜合化利用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借力于“中國桔橙之鄉”的優勢,丹棱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不僅全域推廣施行種養循環模式,還創新探索實施了“適度規模、種養結合、低碳循環”的人畜糞污“3211”(建好三個池子,做好二次減量,建立一個專業合作社,運用一系列處理利用方式)綜合利用治理模式,全域整縣推進,讓農田增綠,農業增效,讓綠色成為丹棱發展的底色。
記者 王琴 文/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