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3-21 10:27:15
責任編輯:趙娜娜
扶貧扶志拔“窮根” 致富路上有奔頭
張開磊 特約通訊員 陶廣漢 文/圖
王敏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過完正月十五,出欄11頭肥豬就純賺5000元,這是我家經濟實現的‘開門紅’”。近日,看著圈舍里活蹦亂跳的生豬,東坡區萬勝鎮眾家村殘疾人王敏興奮難抑:“再加上這100頭存欄豬,和4畝春見開始投產,今年預計收入超過10萬元。”
今年40歲的王敏原本是一個身體強壯的勞動力。不料工作中的一次意外事故,造成他右臂截肢,成為三級肢體傷殘。而自失去工作以后,王敏無經濟來源,要供養小孩上學,還要奉養年邁體弱的父母,家里雖有幾畝果樹,卻缺乏管理技術,賣果收入甚少。因此,全家生計主要靠妻子在當地務工維持,一家人的日子也越過越窘迫。
要擺脫困境,重振家庭,自己就不能等靠要。王敏苦思著自己能做的事情。
事情在2014年有了轉變。那一年,王敏家被識別為精準扶貧對象。此后,鎮、村和幫扶干部根據他有自主創業的意愿,從扶貧先扶智開始,讓他去參加養豬、果技、電商等各類技術培訓。而在此基礎上,王敏也根據自家歷來就有養豬的一些經驗和現存條件,利用“充電”培訓后掌握的養殖技術新知識,籌劃自繁自養生豬。
不久,得知王敏想要繁育養殖生豬的一位親戚免費送來了一頭懷孕母豬。如獲至寶的王敏讓父母打“下手”,靠獨臂唱起精養的“主角”。
3個月后,母豬產下12頭豬崽,出售后,僅此一筆就讓他收入5000余元。
“當時考慮到自繁自養成本低、風險小,即使市場波動,總還是有賺的。”王敏回憶,嘗到了養殖甜頭,自己信心更足了。
隨后,按照處理養殖污染的標準化要求,王敏進一步擴大圈舍,改善養殖條件,將能繁母豬從1頭增加到3頭,并從早到晚守候在圈舍,科學合理喂養管護。6個月后,產出豬崽35頭,喂養成商品豬出欄,除去飼料等成本,每頭凈賺400余元,加上他妻子就地務工、賣果有些收入和享受殘疾人建檔立卡脫貧補貼以及扶貧生活補貼,2016年,王敏全家實際收入達到3.6萬元。經過考評驗收,當年摘掉了貧困戶帽子。
近兩年來,王敏瞄準奔富路、達小康的更高目標,著力在促進家庭增收上做好“兩篇”文章: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及抓果樹品改提升效益。去年,他自繁自養的存欄豬達到68頭,雖然生豬市場價格下跌,但仍然獲純利1.3萬余元。同時,他請來技術專家指導,對自家4畝低效臍橙大動“手術”,去年投產春見賣了2.4萬元。種養兩項和其他收入相加,全年家庭總收入比歷年都高。
對此,王敏深有感慨地說,“身體殘疾并不可怕,只要踏踏實實苦干,依然能實現人生價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