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3-21 15:01:53
責任編輯:趙娜娜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張裕孟在果園里進行春管。
3月18日,在東坡區白馬鎮萬坡村7組,村民張裕孟正在自家果園里修枝。3月正是果樹春管的最佳時期,趁著春見已下樹,他要抓緊時間,為下半年掛果做好充分準備。
在萬坡村,提起張裕孟,當地人都認識。因為在種養殖方面獨特的技藝,他成為村民們的“技術顧問”。最讓村民佩服的,是他的養豬技術。他養豬,不僅能夠實現“零污染”,而且善于把握市場行情,出欄的豬總能賣上好價錢。
張裕孟今年50歲,2005年前一直擔任凈居村(2005年合村并組為萬坡村)村干部。在當村干部的12年間,他就對養豬非常感興趣,沒事就鉆研養豬技術。在村里,誰家養豬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就會找他幫忙。因此,他成為遠近聞名的“熱心人”,為周邊村民帶去先進的養豬技術。
2005年,合村并組后,張裕孟不再擔任村干部。左思右想后,他決定憑借自己的養豬技術,出去“闖一闖”。隨后的8年間,他先后到山東、江蘇、云南等地的養豬場當管理人員。
“隨著養豬技術的提高,我的工資從最初的3000元漲到了1萬多元。”張裕孟回憶說,養豬看似簡單,實際上得非常用心,比如豬的吃喝拉撒睡,通通要伺候到位、照顧周全。為進一步提高養豬技能,他訂閱了各類相關雜志。每當學習到先進的技術后,他都會建議養豬場老板實施,增加養殖效益。
“不斷學習、踏實做事,是我的初心,從未改變。”張裕孟說。
外出務工期間,張裕孟每年都會回家,但每次回家的感受都不一樣。家鄉的經濟發展一年比一年好,惠農政策一項項落地,讓他看到新的希望。2013年5月,張裕孟返鄉發展種養殖業。
他改建了自家房屋,購買了現代化的設備,開始養豬之路。
與其他養豬場不同,他只養母豬,繁殖幼崽售賣。“我只賣商品豬,一方面是我有經驗,另一方面是市場風險較小。”張裕孟說。2016年到2018年,僅僅3年時間,他依靠養豬就掙了50萬元。去年5月,根據市場行情走勢,張裕孟決定暫停養豬,將發展重點放到種植業上。“等打理好果園后,我會繼續養豬,并擴大規模,帶動周邊村民一起養殖,共同致富。”
2014年,養豬空閑之余,張裕孟在家附近流轉土地,種了18畝的春見和愛媛,共有近1800株柑桔樹。2018年,果樹開始投產,春見產量達到1.3萬余公斤,產值近7萬元。
“今年愛媛大量掛果后,產值會翻番,回鄉搞種養業越來越有奔頭。”張裕孟說,“還是回家發展好啊。現在,村上產業發展好,旅游人氣足,生活環境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