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18 10:44:15
責任編輯:趙娜娜
艾光村一家水果包裝廠內,工人們正在打包春見,運往外地。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兩年前我們村還是市級貧困村,如今,通過水果產業發展,村上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去年村上人均純收入達2萬余元。”4月11日,東坡區萬勝鎮艾光村黨支部書記劉利梅談起近年來村里的變化,十分高興。
艾光村地處萬勝鎮西部,比鄰廣濟鄉鴨池村桃花山,全村面積4.9平方公里。近年來,該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水果產業。目前,該村水果種植面積達5000余畝,其中,愛媛、不知火、春見等晚熟柑桔4000余畝,獼猴桃、葡萄、梨等小水果1000余畝,水果種植成為全村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占村民總收入的80%以上。
建立果業合作社
激活鄉村發展活力
艾光村水果產業基礎不錯,轉型發展的“底子”也已具備,如何讓“單打獨斗”的果農實現“抱團”發展是村兩委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
“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無論采取何種方式,最終受益者必須是村民。”劉利梅說,村上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參觀,并咨詢專業人士,結合村情實際,決定通過建立果業合作社,統一技術、農資,形成規范化種植,提升水果品質,形成艾光水果品牌。
有別于其他合作社,該村所建立的合作社改變之前單一的社員模式,創新采用入股的方式,讓村民變股民,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讓發展的紅利惠及每個村民。“成立合作社,不但可以規范化種植,提升品質,擴寬銷售渠道,提高價格,從長遠來看,還能成立勞務隊、技術隊等,來填補勞動力和技術的缺失,讓村上水果產業能夠長足發展。”正是因為瞄準了合作社的優勢,艾光村卯足勁加快推進合作社的落地。
目前,村上正在進行合作社的宣傳,讓村民知曉合作社的相關政策,自愿加入。“預計首批將有50余戶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經過先期發展,形成示范帶動作用,未來合作社的隊伍會越來越龐大。”劉利梅信心十足地說。
“我很愿意加入到合作社中,只有走規范化的發展之路,才不會被市場淘汰。”村民劉現軍感慨地說,他種植柑桔已有近20年,今后,他將借力合作社平臺,提升水果品質,統一銷售,走上致富路。
加強規劃引領
助推鄉村更好發展
“現在村上家家戶戶都種有水果,通過發展水果種植,村民們的‘錢袋子’鼓了。”劉利梅說,鄉村要全面發展,成立合作社還遠遠不夠,村上還將重點圍繞生態建設、基礎設施、陣地建設等方面全面發力,助推鄉村更好發展。
在生態建設方面,該村以打造美麗鄉村為目標,加大對村內環境的改善和治理力度,教育引導村民做好“門前三包,屋內四自”,著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家庭院落,做到家家有綠化,戶戶見花開。截至目前,該村成功創建為區級“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省級“四好村”,并有3戶家庭被授予區級“優美農家”稱號。
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該村今年將擴寬萬廣路(萬勝到廣濟)黑化寬度至7.5米,并將村內3公里的組道環線擴寬黑化寬度至6.5米,道路拓寬后將更加有力地推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在陣地建設方面,該村兩委辦公陣地正嚴格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相關要求進行打造,統一風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將陣地建成該村黨群綜合服務中心。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裝飾等工程,預計年中投入使用。
記者采訪當天,艾光3組村民任正華在果園里摘取愛媛多余的新芽,為掛果做充足準備。此前任正華外出務工已有10余年時間,家鄉發展的變化,讓他看到了希望。去年5月,他辭掉了在外的高薪工作,回鄉將5畝多土地全部種上愛媛。“現在一心一意在家種水果,把水果打理好,比什么都強。”任正華說。
“只有通盤考慮,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劉利梅說,目前,村上鄉村振興的“規劃圖”已繪就,下一步,將借力合作社平臺,加強規劃引領,以產業發展為抓手,推動全村經濟發展上新臺階,實現鄉村振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