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18 11:45:16
責任編輯:趙娜娜
郭姍姍正在工作。
眉山網記者 羅端 文/圖
她雙腿殘疾、只有初中學歷,卻自強不息,在外打拼多年;她回鄉創業,投身演藝事業成為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并熱心公益活動、帶領廣大殘疾人自強創業、組織殘疾人演員開展勵志文藝演出。她就是“東坡區自強模范”,四川歌麥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姍姍。
“大家好好策劃,好好準備,爭取這次拿出更有亮點的精彩節目。”4月15日,郭姍姍召集藝術團的同事開會,籌劃演出事宜。籌劃演出只是她繁忙工作中的其中一項。
身殘志堅
不等不靠執著追求
郭姍姍出生在東坡區富牛鎮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2歲那年,她因一場高燒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導致雙腿殘疾無法正常走路。“起初沒意識到自己的不同,后來每天靠哥哥、姐姐背著來回學校,才發現自己和同齡人不一樣。”她說,當時,最羨慕的就是別人能夠蹦蹦跳跳地玩耍。
后來,郭姍姍先后做了3次手術。手術后,她的腿比以前好了很多,但由于癱瘓時間較長,肌肉萎縮加上營養不良,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只能依靠拐杖行走。雖然有時會遭受嘲笑,但她不服輸,“殘疾不能改變,但同樣能活出風采。”
“幼時的我敏感、自卑、多愁善感,但特別愛聽齊秦那首《外面的世界》,每當旋律響起我都抑制不住心中想出去看看、拼搏的沖動。”郭姍姍說,1990年7月,年僅14歲的她坐上了去江蘇的火車,后來在常州市區一家工廠打工。“大家都很照顧我,工作也輕松。是他們給了我生存下去的信心。”說到這里,郭姍姍眼中閃爍著淚光。
1991年7月,郭姍姍代表工廠外出參加歌唱比賽,這也是她第一次正式登臺。回憶起這次“首秀”,郭姍姍說:“其他參賽選手都有漂亮的演出服,也化了妝,而我什么都沒有,就坐在輪椅上演唱了一首《洪湖水浪打浪》。”但她剛一開嗓,臺下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最終,她獲得了這次比賽的特等獎,也是這次演出,讓她找到了自己的特長和愛好。
1995年,“無明星殘疾人文藝團”到常州演出并招募演員,郭姍姍成了其中一員。加入文藝團讓她有了更多登臺機會,也讓她收獲了愛情。“我們都是團里的一員,當時大家覺得很投緣,就在一起了。當時看到她就靠一副拐杖支撐著,還是個女孩,甭提有多艱難。”郭姍姍的丈夫吳春回憶道。
回鄉圓夢
投身殘疾人演藝事業
婚后,夫妻二人開始了共同的文藝之路,相互扶持、共同打拼。他們隨著文藝團先后在江蘇、陜西、湖北、內蒙古等地巡回表演,并在1998年成立了一個殘疾人文藝團,由最初的20來人,發展到近80人。“當初,我們都還沒意識到市場的重要性,和各個地方沒建立聯系,所以跑起來很吃力。”郭姍姍說,兩人創辦的文藝團在1年后,因經濟原因無法支撐而解散。
隨后,郭姍姍和丈夫回到成都繼續打工。經過多年的磨練和成長,以及在殘疾人團體中收獲的自信,郭姍姍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回鄉創業,同時帶動家鄉的殘疾人一起奮斗。“眉山是我的家鄉,在這片土地上有我的親人。”郭姍姍說,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鼓勵殘疾朋友自強不息、不等不靠,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并為社會作出貢獻。
說干就干。2015年,郭姍姍回到東坡區老家,用為數不多的積蓄,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四川歌麥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立志聯合志同道合的企業,傳遞“夢想是屹立不倒的”信念,幫助殘疾人解決就業困難。
2015年回鄉創業期間,她還報名參加了“英倫海岸,眉山好聲音”賽事。“比賽成績是次要的,想通過這個活動,讓更多人知道殘疾人藝術團的存在,把更多的殘疾人組織在一起,讓他們實現自身價值,奉獻社會。”郭姍姍說。
回憶多年投身殘疾人演藝事業風雨相隨、寒暑奔波,郭姍姍爽朗一笑,“天道酬勤,我相信付出終會有回報。身體殘疾并不可怕,只要有志向,一樣能闖出一片天地!”她說,會繼續帶領東坡區的殘疾人自強創業,組織殘疾人演員開展勵志文藝演出。“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未來一定越來越精彩、日子越過越紅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