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23 09:53:50
責任編輯:毛馨怡
東坡區柳圣鄉五圣村,曾經是該區鄉村發展的“后進村”。近年來,該村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截至目前,已發展形成晚熟柑桔、李子、桃子等水果為主的產業基礎。去年,該村經濟總產值超過了3000萬元,全村年人均收入14600元。
該鄉黨委書記伍波介紹,作為今年全區重點打造的鄉村振興示范村,五圣村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實現農業產業振興為重點,堅持規劃先行,彰顯鄉村特色,將村莊打造成有產業、有顏值、有底蘊、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鄉村,成為全區鄉村振興示范標桿。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稻田養魚、芋的項目實施地。
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 助力產業融合發展
5月21日,記者走進五圣村見到,蓄滿清水的池塘與農田交相輝映,幾名工人忙碌其間,正在壘田坎。不久,這里將被種上水稻和芋頭,并開始生態養魚。
該村黨支部書記汪小明介紹,今年,村里以集體經濟的形式,在村內流轉50余畝土地開展稻田養魚、芋的項目。通過集體打造,將帶動群眾發展“稻田+”模式產業,并進一步發展季節性農家樂,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旅游消費,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同時,針對項目所得收益,該村將把盈利部分的60%用作村民分紅,20%用作發展村集體經濟,20%用于提取公積金、公益金。目前,已有20余戶村民將自家土地進行流轉。
“以前種植傳統水稻,每畝地一年收入最多1000多元,大家種植積極性都不大高。”正在池塘邊觀察工程進度的村民張紹清介紹,自家有3畝多地流轉作為集體經濟統一發展,如今每年除了800元/畝的流轉費外,還能夠額外增加稻田養魚、芋的集體經濟分紅,預計每畝地一年能增加3000元收入,村民都很支持。
“這樣的模式,既解決了鄉村發展的瓶頸,又有利于產業的融合發展。”伍波介紹,實現振興鄉村,產業帶動是關鍵點。以50余畝稻田養魚、芋項目為重點,該鄉預計輻射五圣村周邊300余畝土地,將該村打造成一個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以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打響綠色生態品牌。
此外,據了解,該村還預計發展以沃柑種植為主的500余畝優質晚熟柑桔基地、200余畝的玫瑰花基地以及1500畝的優質糧油基地,以多形式齊發展,厚植產業基礎,增加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讓五圣村成為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示范村。
描繪生態畫卷 建立美麗宜居新鄉村
一邊是產業規劃的如火如荼,另一邊,為推動五圣村鄉村振興工作再上新臺階,柳圣鄉還專門聘請了專業規劃團隊對村子進行規劃打造,借力當地優勢資源,描繪生態畫卷,不斷提升鄉村顏值。
“五圣村的規劃以綠色生態為底色,還原鄉村本真的面貌。”伍波介紹,鄉村要像鄉村,一定要有鄉土味,將田園風光自然帶入,才能真正勾勒出鄉村的美。因此,在規劃前期,該村便摸清“生態”家底,依托稻田養魚、芋項目,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民宿產業,吸引眉山及周邊城市居民前來體驗鄉村旅游,形成遠近聞名的稻田魚經濟和民宿產業。
與此同時,村內有富有人文特色的“尖山子”“五根卷兒樹”“六股叉黃葛樹”等地及東坡區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300畝大叢林,依托這些生態優勢,五圣村預備吸引工商資本入駐打造,盤活村內的人文景觀,并借力東山旅游環線,發展第三產業,吸引人氣,帶動當地旅游發展,增加村民收入。
據了解,除了在產業、生態上做文章外,該村還重點抓好村容村貌整治,著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規范村民房前屋后雜物擺放,將村莊打理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漂漂亮亮,讓村民們有一個舒適的農村人居環境,建立生態美麗宜居的新鄉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