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19-08-29 11:09:01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王琴 文/圖
當下,垃圾分類治理話題已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全國各地也是頻出新招,紛紛加入垃圾分類治理行列。而我市東坡區白馬鎮,早在幾年前便將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一項重點工作,并深入部署垃圾分類治理工作。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目前,白馬鎮已因地制宜形成了“全民參與、科學分類、再生利用、督促考核”垃圾分類治理格局。該鎮通過建立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將可腐爛垃圾處理后循環再利用,變廢為寶。同時,在該鎮龔村試點引進第三方機構開展市場化運作,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破解衛生環境治理難題。此外,該鎮還將垃圾分為四類,經兩次細分撿,化繁為簡,實現垃圾不落地,逐漸走出了一條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白馬模式”。
白馬鎮鐵爐村“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
循環再利用
可腐爛垃圾“搖身”成有機肥
8月20日,白馬鎮鐵爐村的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內,操作員鄭學明操作機械,垃圾桶自動“坐電梯”到有機質垃圾處理設備頂部,再經翻轉、投料到分揀平臺。
“機器分揀平臺主要是對可腐爛垃圾進行篩查,看是否有個別不可腐爛垃圾混在其中,二次分揀后再將垃圾進行粉碎、壓榨、脫水,進入攪拌倉,壓縮后的垃圾再分配到發酵設備艙,加入生物酶后,進行生物降解發酵,再過24小時,就能生成高活性的生物有機肥。”鄭學明介紹。
“每2噸可腐爛垃圾可以生產0.5噸有機生物菌肥,這種菌肥用在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該鎮相關負責人李平介紹,有機質垃圾處理設備所產出的有機肥市場銷售價格在每噸500元左右,精加工后可以達到每噸1800元左右。自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啟動至今,處理垃圾720多噸,生成的有機肥料被全部免費提供給貧困戶。
鐵爐村村民雷文富是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的直接受益者。連續兩年,他將分配的有機肥施用于自家葡萄園,每年能節約1000余元。“家里垃圾能夠得到處理,利用有機肥種植的葡萄品質更好,我們都非常支持。”雷文富說。
據了解,2018年,白馬鎮因地制宜,結合鎮內果蔬種植多,農戶生活產生大量可腐爛垃圾的特點,建立有機物垃圾循環利用中心,引進日處理2噸可腐爛垃圾產生0.5噸有機肥的有機質垃圾處理設備,創新探索出有機物垃圾循環再利用模式,讓該鎮垃圾分類獲得了廣大村民的支持。而下一步,該鎮還將依托農業發展品牌,將出產的生態有機肥按照生產時間長短定價,一部分予以銷售,產生效益,用于循環利用中心日常運營,一部分繼續免費提供給有產業發展需要的貧困戶和垃圾分類優秀農戶。
鄭學明利用機器分揀平臺將垃圾分類。
上下聯動
全民參與垃圾分類治理
當天,在該鎮龔村2組,村民李志祥將生活垃圾分為不可腐爛和可腐爛兩類,放入家門口的分類垃圾桶內。隨后,專職保潔員王萬甫仔細查看垃圾,將塑料瓶單獨分揀后,放入垃圾托運箱,再統一轉入指定的垃圾回收站處理。
作為該村垃圾分類模范戶,李志祥一直十分重視垃圾有效分類。不僅是家中垃圾分類投放,門前衛生狀況、垃圾桶維護等都做得仔細認真,已連續5個月上榜全村“垃圾分類紅榜”。“我們多做一點點,就能讓周遭環境更美好,今后還要再接再厲上‘紅榜’。”李志祥笑著說。
“廢紙盒、飲料瓶扔進不可腐爛垃圾桶,瓜果皮、樹葉等扔進可腐爛垃圾桶……”談起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該村的義務宣傳員——“文明衛生戶”先鳳嬌如數家珍。“如今,垃圾分類已在全村形成共識,大家都養成了不亂丟、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環境美了,生活也更幸福。”先鳳嬌說。
據悉,為了讓全民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中,該鎮除了全覆蓋加大宣傳外,通過建立“紅黑榜”,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中,強化“紅”榜的‘頭羊’效應,同時,也借用“黑”榜鞭策反面典型,增強村民們環保意識。同時,該鎮在龔村率先試點,引進第三方機構承包全村生活垃圾收集、分類、運輸,市場化運作,破解衛生環境治理難題,提高垃圾分類治理工作實效,真正實現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專人干,專人管”的局面。
經過試點,目前,該鎮改變過去政府“單打獨斗”“大包大攬”的模式,通過廣泛宣傳“自己產生垃圾、自己分類收集”的觀念,并在各村通過村規民約收取每人每月3元村級衛生費,實現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專人干,專人管”,進一步形成了人人行動、人人參與,共同為生活環境出力的氛圍。
已分類好的垃圾經轉運車運走,全程垃圾不落地。
化繁為簡
從源頭提高垃圾處理率
垃圾分類不僅要“實”干,更要貼合實際,用巧妙的方法讓村民接受。如今,在白馬鎮各村,處處可見垃圾回收集中點,四大類別的垃圾桶顏色不同,分別對應“可腐爛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村民只需根據垃圾的類別進行投放,最大限度實現垃圾減量。
據李平介紹,在垃圾分類具體實施過程中,該鎮注重分類簡化,村民只需做第一次粗分,即“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兩種,并根據發放的《垃圾分類家庭指南》,對照實踐,投入自家“一桶兩分離”垃圾桶內。村內保潔員在上門入戶收集時,對經村民們粗分后的垃圾進行二次細分類,確定是否分類正確,同時,對分類不準確的及時指出,三次不整改的明確拒收。同時,著重對“不可腐爛垃圾”再次細分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三大類,有效解決群眾分類分不準、做不細、揀不凈、“囫圇倒”等問題。
“我們的保潔車全是密閉分類轉運車,垃圾從出門到進入最終處置環節全程不落地,大大減少了蚊蠅滋生的可能性。”李平說,白馬鎮從2018年初開始全域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經過1年多時間的實踐,切實在源頭上實現了“控增量、減存量”,全鎮農村生活垃圾有效處理率達到了90%以上,逐漸形成了垃圾分類治理的“白馬模式”。
“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李平表示,下一步,白馬鎮還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之上不斷深入推進、不斷鞏固成效,結合實際,持續深化垃圾分類“白馬模式”,找準垃圾分類“小入口”,做實人居環境整治和資源回收利用“兩篇大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