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4-02 19:24:35
責任編輯:陳敏
眉山網記者 雷同 文/圖
洪雅縣收藏協會專家鑒賞藏品。
3月27日,洪雅縣陶瓷標本博物館大廳內,擺滿了來自周邊地區收藏協會和收藏愛好者送來展示和拍賣的瓷器字畫,這些藏品將經過洪雅縣收藏協會初審、省收藏協會專家復審后,于4月5日集中展示并拍賣,其中不乏稀世珍寶、大師親筆,引來了眾多藏友前來品鑒。這是陶瓷標本博物館舉辦收藏品拍賣會4年以來的首次季拍。
當天,該博物館大廳正中一個用玻璃罩著的青花瓷罐引來眾多藏友圍觀,經玩家自鑒為元代青花。“這件元青花,是我90年代經過很多次的協商才從身邊收藏界的朋友那里討得,實屬難得。”來自樂山的藏友胡先生介紹,“希望通過這次亮相,和眾多藏友們共同探討、鑒賞、學習。”
“這幅畫作是一位百歲老人托我帶來的,我認為這是張大千摹王石谷的親筆。”一位藏友介紹,委托者是威遠縣人,年輕時與張大千相識,因工作調動遷樂山前,張大千畫了4幅畫贈予他,可惜如今只留存下了一幅。
“1971年在沙灣做知青時,有幸結實了李瓊久,就喜歡上了他的畫。他最偉大之處就是創立了‘嘉州畫派’,70年代他的畫作還作為境外貴賓的贈禮。”洪雅縣收藏協會副會長史繼高介紹,他帶來的這幅花鳥畫是李瓊久先生1977年在樂山烏尤山創作的,富有抽象意味的筆墨表現陳直,墨到之處盡顯生氣又飽含滄桑。
此外,還有雪翁的花鳥畫、清代的青花脈枕、清代五彩人物故事方瓶、明代寶石藍海水龍紋出戟獸等上百件收藏品,琳瑯滿目,為陶瓷標本博物館增添了不少歷史的厚重感。
“通過這4年來的組織收藏品拍賣活動,藏友的鑒賞和收藏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也活躍了各地方、各收藏領域的文化交流。”洪雅縣收藏協會會長王俊邦贊嘆道。
陶瓷標本博物館館長曾永先介紹,博物館原是周家祠,根據房屋主梁上的題字,該祠建于同治元年(1861)。除了作為民俗禮教場所,1945年起,縣紳李良知在該祠創辦了私立修文初級中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洪雅師范校,改革開放后改名洪雅縣職業中學。
2013年,曾永先通過政府招商引資接下了周家祠的管理工作,經過修繕后,就把自己多年來收藏的數百件(套)古董陶瓷、工藝精品陳列在了祠堂里,成立了陶瓷標本博物館。為了讓廣大群眾也能感受到陶瓷的藝術魅力,博物館至今仍免費開放,但開館3年人流稀少,加上一年近10萬元的維護、水電費用,讓曾永先有些吃力,想要力求改變。
2015年,曾永先聯合洪雅縣收藏協會開始舉辦收藏品月拍活動,每件藏品上桌展示收費25元,上架拍賣另收40元,另有成交額5%的手續費。為了確保藏品的貨真價實,曾永先和縣收藏協會組建了6人的初評小組,還請省收藏協會專家進行復審。因為評選嚴格、平臺權威,漸漸吸引了洪雅周邊市縣的藏友,不僅為博物館帶來了每年3萬余人次的流量,收益也基本填補了博物館的運行費用。
今年開始,收藏品月拍活動改為季拍,藏品檔次更高,規模更大,將為眾多藏友帶來一場文物品鑒、文化交流的盛會,也為這座古祠帶來新的生機。
(文中所述藏品均為藏家自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