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2-16 10:49:14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簡富明(中)與游客溝通交流,了解市場需求。
“呼嚕——呼嚕——”2月13日,青神縣漢陽鎮上游村的一個半山腰,簡富明三步并作兩步跨入一片柑橘地,七八頭黑豬聞聲從山上跑了出來。“我散養的這群黑豬不吃飼料都吃五谷雜糧,山上產什么它們就吃什么,每天的活動區域就是這座山。”簡富明一邊驅趕著黑豬,一邊對緊隨其后的幾個成都游客說,臉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帶游客參觀自己的生態寄養基地,是簡富明獨特的農家樂營銷方式。從單純的喂生態豬,到如今開起農家樂,簡富明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不斷摸索。
瞄準鄉村綠色養殖場
他為黑豬“減肥”
2013年的一天,簡富明偶然發現市場售賣的豬肉都是白豬肉,沒有找到小時候常吃的黑豬肉,于是索性決定自己養黑豬。
說干就干。簡富明開始學習養殖知識,并租下上游村半山腰一片30畝左右的柑橘種植地作為寄養基地,他說:“這樣的環境不僅通風好,而且山地也便于它們運動。”
場地確定后,簡富明趕緊從樂山市馬邊縣引進黑豬種豬。然而,剛開始,簡富明并沒有掌握黑豬的喂食方法,它們一餓他就喂食,結果黑豬不到7、8個月就長到200多斤,肉質肥,破壞了口感,銷量也不好,第一年喂下來還虧了本。后來,簡富明四處求教才得知,黑豬的賣點應該是瘦肉豬,所以不能喂食太多增長贅肉。于是,簡富明聽從專家指導把黑豬的“伙食”進行大調整,從原本不間斷喂食改為每天只喂食一次。早上8點左右,喂食完畢后,簡富明便把黑豬從圈里放到山上去,下午4點左右再將它們趕回來。慢慢地,黑豬們也形成了習慣,一到下午三四點,它們就自己按時回圈,不用簡富明再上山去趕了。“它們在山上吃的草越多,肉質就越好!”簡富明說,為了保持黑豬肉的口感,他養的黑豬出欄時間需要18個月,出欄重量不超過90公斤。
方法對了,肉質好了,市場也就打開了。“雖然有些黑豬還要將近1年才能出欄,但是它們也早就被預訂了!”簡富明告訴記者,養殖場里的70頭黑豬已經被成都客人預訂了30頭,根本不愁銷路。
為何選擇這種生態養殖方式?簡富明表示,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更綠色、更環保的食品,只有生態的養殖方式才能提供優質的綠色農產品供給,將鄉村味道品牌打得更響,為打造綠色環保鄉村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三產融合發展
農產品附加值越來越高
簡富明養殖場所在的漢陽鎮,在歷史上曾是著名的商業重鎮,遠近聞名的水碼頭。街上古色古香的樓臺亭榭,冷峻的青磚、厚重的石板街道,古樸的木門,訴說著古鎮的歷史。尤其是近年來,該鎮依托臨江的地理環境,以游為主,統籌城鄉發展,碧水青山的鄉村美景讓都市人趨之若鶩。
“這兩年,在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漢陽,來漢陽游玩,一到周末到處都是游客。”看到鎮里來來往往的“川A”牌照的旅游大巴,聽著滿口外地口音的游客,簡富明坐不住了,投資100多萬臨江修建了一個500平方米左右的農家樂,取名“漢陽土豬館”。農家樂的招牌菜就是自己放養的黑豬豬肉。
“漢陽古鎮現在的名氣大得很!提到漢陽都會曉得我們這兒的東西很生態,所以當時給農家樂取名的時候就把‘漢陽’二字放在招牌最前面。”簡富明說,從建筑風格到用材,再到地面鋪設等,無論是大格局還是小擺件,他都努力讓農家樂里的每個細節展現出濃濃的鄉村氣息。如今,鄉村環境越變越美,外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簡富明的農家樂客源也越來越多,一年下來,農家樂的營業額就有70多萬元,收入比單純養豬穩定多了。“一到周末就忙不贏!”簡富明笑呵呵地說。
從賣豬肉到開農家樂,簡富明的致富路越走越寬,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附加值越來越高”。同時,他也與村民們分享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福利”——來的客人們總要帶上當地特產回家,有些還成了“定點采購”的常客,為村民開拓了更多銷售渠道。
“現在,我們身處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我們搞旅游更是越來越有奔頭了。關鍵是,怎樣抓住鄉村振興的機遇?怎么把漢陽旅游的名片做大做強?”簡富明思考著,為了讓更多村民搭上鄉村旅游發展“快車”,吃上“旅游飯”,一方面他想以“代養”的模式,將黑豬種豬分發給當地村民按照他的方式喂養,出欄時再按頭數給予工錢,滿足黑豬市場供不應求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希望左鄰右舍能抱團發展,將有條件的自家樓房裝修幾個房間作為民宿,補齊農家樂沒有住宿的短板,提供具有鄉土特色的吃、住、玩一條龍服務,將更多的游客留在漢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