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新變化 奔向好日子
2019-02-23 08:47
1
/
江池正在進行水果套袋。
認真工作的邵啟仙。
在紅燈籠的映襯下,杜貴安(右一)和家人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
“只要舍得干,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
眉山網記者 王麗 文/圖
“前幾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要從正月初一哭到正月十五。今年過年前,我買了兩個大紅燈籠掛在大門口,不光看起來喜慶,咱們心里也高興!”2月15日,正月十一,青神縣羅波鄉寶鏡村7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杜貴安告訴記者。
杜貴安一家4口人。2015年,29歲的兒子遭遇車禍后一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杜貴安一家的生活也從此被改變。
“兒子住院治療的4個多月花費了30多萬元,不但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一家人還負債累累,僅醫院就欠了6.1萬元。”杜貴安一邊說,一邊將記者帶進兒子所在的寢室。寢室里,暖暖的陽光照射進來,原本安靜的小伙兒一見有人進來,就不停地亂舞著雙手,嘴里發出“啊-啊-啊”的聲音。
走到床邊,杜貴安將兒子的手按了下來,將其安撫至冷靜。“現在雖然保住了命,但不能走了,腦袋也撞壞了,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笑和發出‘啊-啊’的聲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杜貴安說,以前自己在外打工,兒子出車禍后,為了照顧兒子和6歲的孫子,他只能回鄉,和愛人一起在家務農,靠種地賣菜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轉機出現在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杜貴安申請了5萬元無息貸款發展養豬產業,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去年賣了兩批豬,每批都有一二十頭。現在圈里還有30多頭豬,今年又將會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聊起去年的收入情況,杜貴安的語氣里透著一股干勁。他告訴記者,起初,自己對養豬一竅不通,因為沒經驗、沒技術,疫情沒控制好,把豬養死了一半左右。后來,他參加了村里組織的農民夜校技術培訓,再加上村里養殖能人的技術指導,才逐漸掌握技術,將養豬產業發展為家里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如果沒有這筆啟動資金,沒有村里的技術幫扶,我們一家根本不可能發展養豬產業。”杜貴安說。
在杜貴安家的大門口,記者看看墻壁上張貼的杜貴安一家“2017年收入明細表”和“2018年收入明細表”。根據這兩張表顯示,杜貴安一家2017年總收入14108元,人均純收入是3527元;2018年總收入19000元,人均純收入4750元,比去年增加35%。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我們這幾年除了日常開銷,還償還了5萬元左右的外債,今年會爭取把醫院的賬結清!”迎著陽光,杜貴安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只要我舍得干,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
荒地變果園 讓“金果果”造福一方
眉山網記者 林琳 文/圖
“大家趕緊過來套袋裝箱了。”昨(22)日,青神縣白果鄉甘家溝村四組一果品農場里,當地種植大戶江池正指揮農場工人將運來的果子進行清洗裝箱,現場一片繁忙地景象。
從事水果種植二十余年,江池將自家原本幾十畝的荒地發展壯大到近三百畝的果園,并將其中大部分建設成為規范種植培育標準化果園。在她看來,水果的種植、管理和營銷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不斷學習探索,而她感慨自己是“趕上了椪柑發展的快車,也感受到了果園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通過積極參加縣上組織的參觀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種植管理經驗,并將之運用到自家果園的日常管理,江池一步步提升自家水果品質,同時積極發展集“產供銷”一體的農場模式。在2018年在青神縣舉辦的椪柑“營銷大王”比賽中,她以省內省外累計銷售椪柑5000余噸的成績一舉拿下了“營銷大王”的稱號。
談起自己種植果樹的“訣竅”,江池介紹說,“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換取較大的收益。”“就拿病蟲害來說,以前果樹出現病蟲后,果農除了打農藥就別無他法,這樣一來成本高不說,還會影響果子的品質。但現在不一樣了,有了生物防治技術,通過在果園里投放吃害蟲的捕食螨,能夠有效地抑制病蟲害的發生,這個辦法不僅成本低、效果好,也保障了果子遠離病蟲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提升了果子的品質。”
近段時間,由于陸續接到了外來客商的訂單,為了滿足客戶需要,順利完成訂單,江池特別聘請了十余位工人,加快水果套袋裝箱清洗的進度。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喜人的銷量讓她對疲憊也感到喜悅。“年前和年后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我們果農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忙點累點有時候我們也挺開心的。”據江池介紹,目前自家農場正在清洗裝箱的是一份三萬多斤的訂單,來自一千余公里外的浙江。
而談及椪柑種植的前景,江池表示,雖然近年市場行情低迷,但自己依然充滿信心,“在新形勢下,我會進一步提升種植營銷椪柑的模式。而且今后還將不斷進行探索,爭取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會帶動和幫助周圍鄉鄰增收致富。”
熱心幫扶顯真情 自強不息謀新生
眉山網記者 肖倩 文/圖
2月16日,青神縣竹藝大道一家名為新起點的洗車坊里,邵啟仙、高威、黃成利分工合作,正認真清洗著一輛紅色轎車。
他們都是殘障人士,但他們身雖殘疾志卻堅。2018年3月,在青神縣婦聯、縣鄉村婦女兒童合作發展促進會的幫助下,他們聚集在一起,學會了洗車技術,并合作創業開起了洗車店,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為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雖然是殘疾人,但我們一直都很渴望有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能夠改善家庭生活、融入社會。”一邊用吸塵器清潔著汽車內部的灰塵,邵啟仙一邊說,“全靠縣里的好政策,幫助我們圓了這個自力更生的夢!”
2017年9月,在青神縣婦聯、各鄉鎮婦聯、殘聯的支持和幫助下,青神縣鄉村婦女兒童合作發展促進會向全縣殘障人士發出邀約,邀請有意向的殘障人士加入開洗車店創業的行動中來,并組織報名的殘障人士到一間規模較大的洗車店接受洗車技術培訓。邵啟仙、高威、黃成利欣然前往。
“培訓中,我們學習了接車技巧以及座椅、輪胎、玻璃等汽車不同部位的清洗方法,過程雖然很累,但大家一點兒也不覺得辛苦,反而充滿了干勁。”高威說。
2018年3月,在結束培訓后,借助縣鄉村婦女兒童合作發展促進會籌集到的善款,邵啟仙、高威、黃成利的洗車店正式開門迎客。開店以來,三人真誠接待每一位顧客,認真清洗每一輛車,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干洗車工作之前,我在家里做全職主婦。全家靠著我老公打零工的收入,家庭生活比較困難。”邵啟仙告訴記者,有了洗車坊,她不但能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還在勞動中充實了自己的生活,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收獲了更多的快樂。
“現在的門面沒有能遮雨的洗車場所,所以一到下雨天,我們只能歇業休息。但我們會努力工作,等積累下資金后,會進一步完善設施,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談及洗車店今后的發展,三個人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