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11-14 10:59:30
責任編輯:陳敏
村民和授課老師互動交流。
眉山網訊(楊芳 萬遼川 記者 古良駒 文/圖)“大家對‘社會治理共同體’是怎么理解的?”“我們村民都要參與嘛。”
“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家怎么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寶鏡村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在發展。”
……
11月12日,青神縣第一所社區大學——寶鏡村社區大學迎來開班的第一堂課,在課堂上,羅波鄉寶鏡村的村民正在和授課老師互動交流。當天,寶鏡村的老黨員、退休教師和普通村民50余人自發走進社區大學,坐在寬敞的教室,聚精會神地聽縣婦聯黨員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講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據悉,這所社區大學所在地是40年前的寶鏡村小,這些年來一直閑置。今年,青神縣婦聯通過反復調研,結合村民強烈的意愿,將寶鏡村小建為社區大學,打造為社區家長學校的升級版,使其重新煥發生機。社區大學是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個縮影,社區大學不設門檻,沒有年齡文化限制,以群眾參與式、體驗式課程為主,傳播新知識、倡導新風尚。
在當天的活動中,青神縣婦聯還邀請到縣內老師為村民們帶來鄉村美學、廢物利用的課程,在實踐中傳達生態文明理念。課上,老師借助PPT進行鄉村美學啟蒙,展示身邊廢棄物重復利用的經驗,再利用舊礦泉水瓶和其他材料,手把手教村民制作實用的“涮碗神器”、美觀的花瓶等。現場學員隨機分成4個組,大家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
據悉,今年,青神縣婦聯、青神縣鄉村婦兒促進會著手實施中國農業大學留守人口社會支持第四期項目,關注農村“三留守”人員,提升村民素質,做好社區營造。今年7月,組織發動當地村民參與式討論,結合村民意愿和實際情況,梳理形成鄉村美學、職業技能和永續農業發展等課程體系,銜接縣內外教學資源開發村民喜聞樂見的本土系列課程,構建村民教育體系,助推鄉村振興。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實際,有計劃地在其他村建社區大學,惠及更多村民。”青神縣婦聯有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