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1-09-16 11:52:05
責任編輯:任楓楓
今年以來,丹棱縣緊扣鎮村便民服務體系能力提升的主題,發揮小縣機制靈活優勢,著力解決便民服務“遠、慢、冷、繁”等問題,持續推進中心提標、流程提速、服務提質,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2021年,丹棱縣成功納入全省“三化”建設全域試點縣。
夯實便民陣地 重構服務體系
在做優做強基層便民服務進程中,為確保“鄉村撤并、服務不減”,該縣以“全國一流、全省領先”標準新建縣市民服務中心,按照場地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方式、辦事制度、管理制度等“五個標準化”要求,投入200萬元,升級改造5個便民服務中心,保留2個撤并鄉鎮便民服務站。
與此同時,丹棱縣還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標牌、有設施、有臺賬、有制度“六有”標準,做實50個村(社區)便民服務室,延伸N個商超代辦服務點,建成“1+5+2+50+N”五級便民服務體系,實現“就近可辦、多點可辦”。其中,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創新采取“綜合+特色+產業”窗口模式,以“共性+個性”為導向,為群眾提供需求式供給服務,同時,設置綜合受理窗口,整合便民服務事項,實施“綜合受理、分類審批”服務模式,并按需設置務工就業、農技推廣、“辦不成事”等5種特色窗口,解決群眾訴求,結合各鄉鎮柑桔、文旅、工業等不同產業類型,設置產業專窗,提供專職服務,推動產業發展。
此外,該縣以丹棱文化為底蘊,按照一點位一主題、一特色、一示范要求,結合“基礎+自選”,根據村(社區)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優勢產業、治理模式等選擇不同親民化改造建設主題,如紅石村以桔橙推動產村相融,梅灣村實施農旅融合、雄義村打造農耕文化主題村等,確保實現基礎標準化提升、主題特色化呈現。
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實施擴權賦能,優化服務供給是關鍵。丹棱縣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根據各鄉鎮治理發展需要和承載能力,按照“成熟一批、下放一批”原則,因地制宜梳理各鄉鎮便民服務中心“通用事項+特用事項”,下放或授權194項與群眾密切相關的行政審批權限到基層辦理,確保基層有責更有權。
同時,該縣還組織相關單位部門梳理鄉鎮高頻服務事項45項,村級代辦事項102項,按照“減環節、壓時限、優流程、提效率”原則,重新編制《鄉鎮便民服務業務一本通》,優化辦事規范和辦理流程,減少辦事環節26%,精簡材料31%,提速43%。據統計,截至目前,該縣共梳理公布“容缺受理”事項30項,全力清理奇葩證明,清理廢除34項證明事項,對保留52項證明事項實施告知承諾制,進一步簡化群眾辦事。
值得一提的是,該縣還組建“全科”服務隊伍,開展“全能通”綜合業務培訓5次,培育基層干部由“一專一崗”向“多能全崗”轉變,打破服務崗位條線壁壘,破除只有AB崗互相替代的規則,實現“一人多能、一窗多能”。同時,核定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編制31名,明確便民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按副科級領導干部配備,目前實有工作人員58人,改革后平均工作力量增長38%。
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丹棱縣整合鄉鎮工商所、司法所等高頻事項,將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保、民政、衛健等部門事項全部納入便民服務中心集中辦理;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鄉鎮統一啟用“審批服務專用章”,對有多個站點的便民服務中心實行印章編號管理,解決辦事群眾蓋章多頭跑、辦事繁瑣等問題,實現“一站式服務”,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
在開展過程中,該縣還搭建縣、鄉、村三級政務服務網絡體系,完成省一體化平臺上5個鄉鎮、50個村(社區),63人角色信息配置,認領上報縣級下發42個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電子印章采集率100%;設置24小時自助服務區,配置自助終端機,依托四川政務服務網,引導群眾“網上辦”“掌上辦”,截至目前,共辦理事項171件。
據介紹,今年丹棱還圍繞鄉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群眾生產生活特點,梳理和群眾密切相關的“我要征訂農產品地理標志防偽標識”“我要開民宿”等27件“涉農一件事”,開通農村發展“綠色通道”,形成《丹棱縣鄉村振興政務服務一本通》,實現一書集中展示,一個綜合指引,一次提交申請,一套材料分審,目前共辦理“一件事”20件。
自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開展以來,丹棱縣還全力聚焦鄉村,探索“政務服務+銀電合作”、“政務服務+便民代辦”、“政務服務+產業發展”三種模式,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今年,該縣與相關企業簽訂了“政務+金融”綜合服務戰略合作協議,依托便民服務站點設置“政務+金融”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目前7個站點已成功投入使用,全力提供基礎金融業務、生活繳費和特色信貸等服務,累計發生交易203筆,金額近20000元。同時,依托金融服務站建立“物流服務網點”,實現快遞投放近2000件,平均每天到件50余個,解決農村金融扶持產業發展和農村通郵“最后一公里”問題。
同時,該縣還全力升級“政務服務+便民代辦”舉措,持續完善“1支隊伍、1個機制、3種模式、50個村(社區)全覆蓋”的“11350”代辦服務機制;針對“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人員開展“連心卡”服務;組建“村小跑”代辦代跑服務隊,將村民按“網格化”分組,實行包片代辦、就近代辦,為基層群眾提供便民保障服務。據悉,自便民代辦開展以來,已為群眾累計代辦事項7200余件,滿意率100%。
此外,該縣還創新“政務服務+產業發展”的模式,以鄉鎮產業類型為依托,分別推行“政務服務+農業”“政務服務+文旅”“政務服務+工業”模式,并在便民中心設置產業發展專窗,組建專門“政務服務+產業發展”服務隊伍,整合規范不同產業服務環節、程序,通過“代辦+幫辦”“定點+上門”“預約+延時”“線下+掌上”等多種方式,開展全過程、保姆式產業服務。
陳雨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琴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