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6-13 08:35:09
責任編輯:羅思源
最美的擔當
柴康杰
我是來自彭山區江口鎮雙江村的第一書記柴康杰。“到廣闊天地的農村去”,這是當年我的父輩那個年代的豪邁誓言。斗轉星移,當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砥礪奮進了兩年,才深深地明白:這是一份多么珍貴的記憶,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擔當。
故事要從2017年5月說起。“柴書記,去年村里送我的一批雞苗,我都喂虧本了,下回還是給點現錢更實在。”貧困戶老李向我發牢騷。“我家的米和油已經吃光了,什么時候再送些來?”宋大爺更是開門見山……一路走訪,我發現村里的貧困戶大多缺乏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的思想非常嚴重。以前簡單直接的送錢送物方式,不僅無法實質性地改變他們貧困的面貌,甚至助長了他們某種懶惰思想。
那天回家,我輾轉反側,真切地感受到壓力和責任。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一個點子在我心中逐漸成型:在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成立“五員扶貧服務隊”——就是選擇貧困戶擔任環保員、巡山員、巡河員、綜治員、規劃監督員,組織他們定期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治安巡邏等工作,適當向他們發放勞務補貼。
此后,這項工作持續開展,不僅大大提高了貧困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提升了他們的責任感。而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我村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四好村”。
去年6月28日夜晚,一聲霹靂把我從睡夢中驚醒。聽見窗外如潑如倒的暴雨聲,我不由大喊一聲:“壞了!”身邊的妻子和孩子吵醒了,5歲的兒子問我:“爸爸,你要去哪里?”我摸摸他的小臉說:“你好好睡覺,有人需要爸爸去保護。”孩子疑惑地問:“打雷下雨了,你怎么不在家保護我和媽媽?”我無言以對,卻容不得多想,趕緊驅車到村上和村干部在大雨中開展災害排查。
那次特大暴雨,造成我村部分路面垮塌、橋梁出現重大安全隱患、部分群眾房屋出現輕微損毀、樹木倒塌阻礙交通。我帶領村兩委同志馬不停蹄開展救援。正當我分身乏術、疲憊不堪的時候,我們的“五員扶貧服務隊”和部分群眾來了,大家自發組織清理路面障礙物,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幫助修補漏雨房屋……那一刻,我淚眼朦朧。我知道:我和這個地方已經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也深深感受到,“第一書記”這個稱呼,不是官職,不是榮譽,不是鍍金,也不是前程,而是盡不完的責任,無怨無悔的執著,永不言棄的勇氣。
攜手脫貧攻堅 共書青春華章
黃凱豐
我叫黃凱豐,是來自丹棱縣丹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
朋友,你說對時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兩個小人”在斗爭,一個叫“夢想還是要有的”,另一個是“算了,湊合著過吧”。常在自我勉勵,也總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準心,卻常常有心無力。我們不妨回頭看看。
90多年前,嘉興的一個陰雨天,在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一輪紅日正在冉冉升起,照亮中國革命的前程。
1977年,一個年輕人參加完高考,日記寫到:我剛好踩在了時代的鼓點上。今天的你,是否聽到了新時代更加強烈的鼓點?
4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線說,“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從此,一個國家在這位總設計師的領航下推進改革開放,拼了命追趕。你應該猜到了,這是中國。如今,它已經來到了世界舞臺中央。
當年,舍身炸碉堡的是青年,智取威虎山的是青年,勇闖北大荒的是青年,撐起航天夢的是青年。今天,脫貧攻堅,是歷史給出的命題,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很近了;203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時的你我多少歲?會在做什么?以此倒推,我們青年干部今天的歷史使命又是什么?
雖然我是前年9月才來到丹棱工作,但丹棱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給我留下的印象絕非短短的時間能夠衡量。
蔣天勇,省定貧困村丹棱縣張場鎮岐山村第一書記,2016年7月,暴雨來襲,他帶領鄉親不分晝夜抗洪搶險,家中父親卻在這時突發心臟病,面對忠孝的艱難抉擇,蔣天勇含淚堅守抗洪第一線。這,是一名扶貧干部的責任。
上周,我以鄉村振興文化志愿者的身份前往廖店村,正巧碰見廖店村第一書記肖俊杰在帶隊建設村道,我拍下了這幅圖片。一旁的鄉親告訴我:“肖書記是宜賓人,還是大學高材生,但在廖店這兩年,我們早已把他當作自己人。”不是所有有夢想的人都在北上廣,也不是所有在小城市的人都黯淡無光。這,是一名扶貧干部的擔當。
同樣,今天,我們丹棱還有大部分黨員干部為了脫貧攻堅,正頂著烈陽,耐著酷熱,奮斗在張場,在順龍,在昭覺,在金川…奮斗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這,就是一群駐村扶貧干部的實干精神!
搬出來的精神
周毅
我是來自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周毅。我為大家講述的是仁壽縣龍正鎮東方紅社區第一書記鄭思靜的故事。
2015年8月,是鄭思靜駐村的第一個月。一天深夜,狂風暴雨肆虐作響。住在東方紅村的鄭思靜被驚醒了,彼時,他的腦海里不斷閃現出村里特困戶姚仕元家低洼的地勢和搖搖欲墜的茅草土坯房。在此之前,鄭思靜已經多次去到姚仕元家中:一家三代人擠在破敗不堪的房屋里,家徒四壁、人畜混居的情況令他焦心不已。但是不管怎樣做思想工作,姚家人對這個當時新上任的駐村書記不信任,年近古稀的老人不愿意搬離安了大半輩子的“窩”。
岌岌可危的房子、行動不便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孫子,鄭思靜不敢再想,他迅速翻身而起,騎上電瓶車就直奔姚仕元家。風雨中,姚家的土屋已經漏雨進水,隨時面臨垮塌危險。鄭思靜打著手電筒沖進電路已中斷的黑房子,一手攙扶起老人,一路蹚過快沒膝的水,一步一個腳印地把他們成功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場暴風雨,讓東方紅村19戶特困戶中的部分房子出現倒塌。老人們的眼淚讓鄭思靜堅定了一個決心:不能再讓這些特困戶住危房,必須特事特辦提前落實易地搬遷政策。
但這塊脫貧攻堅戰中的硬骨頭,一開始就困難重重。牽涉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問題很多。鄭思靜積極發揮法院干警說理明法的專業優勢,到安置點向群眾宣講政策,去田間地頭為群眾答疑解惑,在施工現場為群眾講解搬遷規劃……面對搬遷群眾親屬之間的賠償款、宅基地等矛盾糾紛,他不厭其煩地深入調解,運用法院訴非銜接機制,召集雙方當事人協商,解釋財產所有權、繼承法,情理相濟,真正將“眉山經驗”實踐到了最基層,保障了項目的順利推進。他時常說,該講的政策我們要毫無保留,所用的材料我們要仔細檢查,建設的質量我們要認真監督,不能讓群眾事后對我們指指點點。
2016年12月,東方紅村易地搬遷戶全部實現按期入住。不少群眾感慨地說,“做夢都沒想過,這把年紀還能住新房子。這第一書記,是干實事的!”
從2015年到2018年的四年間,鄭思靜和村社干部一道,協調爭取到道路硬化、建設美麗新村、實施農村安全飲水等惠農工程支持,幫助發展種養殖業,解決本地和異地就業……一個個星夜兼程、一次次敞開心扉、一份份幫扶措施,東方紅村的發展熱情被激活了。2015年,該村實現摘帽,2016年實現“一低六有”“一超六有”,2017年實現全面達標,2018年實現村改社區。
臘肉背后的故事
曾西蓮
我是來自洪雅縣委組織部的一名扶貧干部。先說說我吃過的一份臘肉吧。主人是易地搬遷的“釘子戶”,叫史明全。他家原本在山頂,遠離村道,破爛不堪,安全隱患很大。為此,村上把他納入第一批易地搬遷計劃,但卻被他斷然拒絕。
2017年,眼見村里其他搬遷戶陸續住進新房,史明全心動了。他找到我和村兩委,強烈要求搬遷。然而,當村里再次啟動搬遷計劃,正干得熱火朝天時,他卻又變卦了。那天我上門去勸說,史明全神神秘秘地說,“小曾啊,不是我不愿意搬,這新房子設計不合理,都沒有堂屋,我住不慣。”隨后,以各種理由不配合搬遷。
指標已經爭取到,搬遷工作遇到最大阻礙,任我們跑酸了腿、磨破了嘴,史明全依然不為所動。組工干部抱定打“持久戰”的決心,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風下雨,只要史明全在家,就輪番上陣。終于有一天,在第58次的勸說之后,他對我說:“算了算了,小曾,我搬我搬,成天來找我,你們不煩我都煩了。”
史明全搬家那天,邀請我們去吃飯。飯桌上大家十分感慨,說起這三年來的日日夜夜,笑著笑著眼眶就紅了。史明全一邊招呼大家吃飯,一邊大聲說,“快嘗一下我家的臘肉,好吃得很,多吃點!”說真的,那是我吃過最難忘,也是最好吃的臘肉。
另一份老鄉送的臘肉,同樣讓我們記憶深刻,更覺驕傲。貧困戶萬良全靠發展養殖業擺脫了貧困,2017年底的一天,大家如約到萬良全家購買山羊和土雞,乘他不注意,偷偷在他房間里多放了500塊錢。但當我們回到縣城時,卻發現車里除了山羊和土雞,還多出了兩塊臘肉,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會心地笑了。這個萬良全,還搞“買一送一”?我們給他打電話要把臘肉退回去,他卻急了,說:“你們幫了我那么多,我現在有錢了,送塊臘肉都不行,是不是瞧不起我們老百姓?”沒辦法,我們只好收下了這塊臘肉,也收下了這份沉甸甸的老鄉情。
木門上的那些正字
楊悠悠
那是一個寒冬的下午,我跟著第一書記走訪一位貧困戶。好不容易走到貧困戶家,進門時卻一腳踩滑摔倒了。我又羞又氣,大聲問道,“怎么不開燈啊?”
此時,一個略帶沙啞的男低音在耳邊響起:“姑娘,不好意思,我家還沒有通電,摔痛了吧?”我一愣,眼前是一個還沒我高的老人,他滿眼歉疚地看著我,“你看你這鞋都打濕了,拿去擦擦。”我愣愣地接過他手上已經分不清顏色的帕子,借著煤油燈微弱的光,看到桌上有兩個小碟子,一碟豆腐乳,一碟腌菜,一旁還有半碗清湯稀飯。
說實話,我這是第一次看到煤油燈,那顫悠悠的火苗倒映在墻上,一跳一閃,仿佛在責怪不諳世事的我。老人不停地說著道歉的話,讓我羞愧至極。而那家里凹凸不平的地面,也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地無三尺平”。
老人是年近七旬的王顯德。他和兒子思維都不靈活,家里大小事都需要他身患重病的老伴安排。兒子娶了一個有殘疾的外地媳婦,一家四口,非殘即病,常年負債,就靠種幾畝水稻糊口,百年舊房,更是搖搖欲墜……看到這些,我不知所措。
面對我們的“突然造訪”,大爺一個勁兒地請我們吃飯,我們能吃嗎?從進門到離開,我沒能給他們帶去半點幫助,他卻真誠地先后說了七次“謝謝”。七聲“謝謝”如重錘砸在我的心上。而更讓我驚訝的是,大爺說起未來時的激情和希望:“我想砌一個豬圈羊圈,我這身子喂豬還行,賣掉后就有錢了……”聽著這些充滿希望的話語,看著他蹣跚走向小木門的背影,我眼眶一熱:這次調研,值!
接下來,我們市縣鄉三級聯動。市委副書記入戶慰問;縣委書記指導繪制住房圖紙,縣畜牧局幫助硬化入戶水泥路,修建標準化豬圈羊圈。當夢想照進現實,王大爺老淚縱橫地說,我們家修房子,干部們來了32次,感謝黨和政府!
我很詫異,老人怎么會記得這么清楚?在我的追問下,老人告訴我,數門上有幾個正字就知道了。原來,干部每來一次,他都會用木炭在門上畫上一筆。
這是記錄,也是感恩。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這位善良樸實的老人用最原始的方式,記下了一筆筆真情。那副正字圖,從此刻在我的心間,比我見過的大師丹青名作,還有繡娘巧奪天工的繡品,都要美麗。
邱建 黃桂云 廖文凱/文 眉山網記者 楊槐/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