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7-24 15:29:25
責任編輯:雷堯
李天玉(中)向抗戰老兵介紹抗戰時期的物品。
眉山網記者 殷勇 文/圖
人物名片
李天玉,中共黨員,東坡區崇禮鎮洪廟村黨支部書記,眉山市愛心聯盟名譽會長。2015年帶領成立東坡區扶貧協會,并擔任會長;2017年6月擔任眉山市留守兒童教育基地負責人至今。先后榮獲“四川省十大扶貧好人前三十強”“眉山東坡好兒女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優秀共產黨員”“紅旗書記”“眉山優秀志愿者”等稱號。2018年,榮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奉獻獎”。
心語心愿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不管他的能力大小,不管職位高低,都要積極為社會作出貢獻。人生的價值并不以時間、地點或金錢為砝碼,而是看他是否有過奉獻,是否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奉獻是每個人的義務,奉獻是一種責任。我始終堅信一句話:“能力不在大小,獻愛不在多少,有愛就好”。
“秦大爺,這是你們抗戰時期用過的米袋子,還記得嗎?”“記得!記得!這些老物件不好找嘍!”6月13日,在東坡區桂花湖舉行的“關愛抗戰將士”主題活動上,96歲的抗戰老兵秦元章在李天玉的攙扶下,仔細參觀著一件件抗戰時期的物品。
活動的組織者李天玉是我市遠近聞名的愛心企業家、慈善家、公益人。23年來,他發揚奉獻精神,堅持扶貧、助病、助殘、助學、助老等公益慈善活動。他竭盡所能,為抗戰老兵、貧困群眾奉獻愛心。
關愛抗戰老兵
讓他們余生不留遺憾
在眉山關愛抗戰老兵圈子里,大家對李天玉的評價都是一致的:“他對抗戰老兵的感情很深,為抗戰老兵做的事太多了。”抗戰老兵生日,他有時間的話必到;抗戰老兵去世,他知道了一定會去悼念;送抗戰老兵去養老院;給抗戰老兵買電動輪椅……
家住青神縣的抗戰老兵楊志榮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居住環境差。為了幫助其改善居住條件,李天玉捐資十多萬元為他修了新房。
為了滿足抗戰老兵們重返昔日戰場的愿望,李天玉還組織護送眉山籍遠征軍老兵重返騰沖抗日戰場,拜謁中國遠征軍烈士,參觀昔日的戰場遺址。2017年12月5日,他帶領著一支26人的隊伍,其中抗戰老兵6名、抗戰老兵家屬6人、醫生3名、司機2人、志愿者9人,一起前往曾經的滇西戰場遺址,為抗戰老兵圓了夢。
如今,在東坡區桂花湖,“眉山抗戰將士紀念館”即將落成。這座紀念館是由李天玉于2017年10月發起籌建的。該館主要用于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文物及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展示,希望以此記錄史實、紀念英雄、銘記歷史、教育后代。
“關注、關愛抗戰老兵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艱苦付出,流血流汗!”李天玉說,“我做這些是想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到處都是溫暖,盡力讓他們的余生沒有遺憾。”
幫助困難群眾
譜寫愛的贊歌
在洪廟村流行一句話:“有事就找李天玉”。群眾無論早晚遇到困難,只要敲開李天玉家的門,他總會盡力幫忙。
“他出資為村里裝了路燈,并自己承擔電費。村上修水泥路,政府補貼20萬,他資助14萬,沒讓我們出一分錢。”提起李天玉的善舉,洪廟村村民如數家珍。
彭真真(化名)是全市范圍內眾多受到李天玉資助的貧困學生之一,而李天玉對她的幫助并不局限于物質上。由于彭真真有聽力障礙,李天玉在負擔她的學雜費用的同時,還將自己的真實經歷寫進書信,鼓勵她努力學習。在李天玉長期的關懷下,彭真真不再對未來感到悲觀,重新變得開朗活潑。
自1999年起,逢年過節,李天玉總會到空巢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家中探望,為他們送上一份溫暖。他資助過500余人,有記錄的捐助金額已超過200萬元。在他看來,這些只是對自己“能力不在大小,獻愛不在多少,有愛就好”座右銘的踐行。
做了二十余年的公益事業,李天玉表示,一定會堅持做下去。“還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去幫助、支持他們。”他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李天玉播撒愛,傳播愛,用行動譜寫了一曲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為抗戰老兵、患病兒童和孤寡老人服務的奉獻之歌。未來,他希望能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幫扶更多的弱勢群體,把這首“愛的奉獻”“唱”到永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