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12 09:10:15
責任編輯:雷堯
眉山網記者 段小鋒
七十年崢嶸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瞬間;
七十載艱苦奮斗,東坡故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49年12月,眉山解放,1997年,設立眉山地區,2000年撤區設市,掀開了眉山歷史的新篇章,開啟了眉山發展的新紀元。
70年來,勤勞智慧的眉山兒女,齊心協力、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繪出了一幅慷慨激昂、波瀾壯闊的眉山畫卷。70年來,破繭成蝶的東坡故里,經濟發展量質齊升、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譜寫了一曲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的壯麗凱歌。
從1.2億到1256.02億
市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2億,1979年突破5億,1997年突破100億,2010年突破500億,2015年突破1000億,2018年達到1256.02億……70年,全市經濟總量擴大了1000倍。
經濟總量在不斷擴大,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農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近85%,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僅8%左右。改革開放尤其是建區設市后,眉山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和服務業,到2018年底,全市三次產業結構比優化為14.8:44.2:41.0。
無農不穩,農業是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后,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機械化生產水平、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00年左右,眉山充分發揮優勢,推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我市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著力打造有產業、有顏值、有底蘊、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鄉村,經驗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2018年,全市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生產水平達到67.2%,實現鄉村旅游收入10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563元,連續9年居全省第4位。
無工不富,工業是經濟的命脈。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當時僅有少量民辦手工作坊、小型民辦廠,以生產糖、酒、布料等生活用品為主,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64年,國家開始實施三線建設,眉山興建了一批國家級重大戰略性企業。2005年,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工業強市”戰略,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2013年,眉山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近年來,我市主動融入全省“5+1”現代產業體系,把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作為主攻方向,突出抓重大工業項目、抓傳統產業轉型、抓特色產業培育,加快推動工業經濟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打造“3135”現代產業集群,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無商不活,三產是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建區設市后,市委、市政府多舉措挖潛力、促消費,先后打造了一批商業綜合體和多條商業街,又引進了沃爾瑪、伊藤洋華堂、萬達等商業載體。特別是近兩年,我市立足優勢,布局中法農業科技園、中日國際康養城等一批高端文旅項目,打造旅游度假、醫療康養、文化創意、高端教育“四個基地”,同時,利用各類平臺,大力發展會節經濟,帶動旅游產業和消費結構的提檔升級,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近年來,信利國際高端顯示、聯想疊云創新科技園、眉山加州智慧城(森林硅谷)、四川鉑智薈創新引擎、泰國正大集團、樂高樂園、恒大童世界和養生谷、尤文圖斯足球學院培訓中心等一批優質重大項目紛紛落戶眉山,港大、川大、北外等知名高校紛紛簽約眉山,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眉山產業園”成功掛牌。眉山已經成為西部地區極具活力、極有潛力、極富商機的開放高地和投資熱土。
從“三里三”到超過60平方公里
美麗的東坡湖畔,矗立著目前全國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的遠景樓。登遠景樓,欣賞東坡湖全景,領略岷江河風光,盡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意境,是眉山人的一大快事。而遠景樓所在的湖濱路,是四川最美十大街道,夜幕降臨,游人如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據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城只有“九街十八巷”,當時被高約2.5米的東、西、南、北4道殘缺的城墻圍成橢圓,總面積只有0.8平方公里左右,居民1.6萬人。民間關于當時眉山城的大小有一種說法叫“三里三”,即眉山城的長度只有3.3里。
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里,眉山城突破城墻范圍向外略有發展,面積僅增加了1平方公里左右,人口增加1.5萬人左右。改革開放后,眉山城市規模擴展速度加快,特別是2000年眉山撤區設市以后,城市規模快速擴展。
城市在“長大”,也更“健康”。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城區90%的房屋為茅草屋,少量房屋為青瓦房。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城區磚瓦結構房屋開始普及,70年代出現預制結構多層小樓房,90年代出現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2000年以后,100米以上的綜合小區住宿樓、綜合商業樓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
如今的眉山,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42萬人,建成區市政道路1028.71萬平方米,公園面積351公頃,建成區綠化率40.6%,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超過100%。
市委明確提出,要堅定成都大都市區副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堅持“生態為體、文化為魂、產業為基、人民為本”基本原則,進一步夯實城市建設主體責任,增強經營城市的理念和能力,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著力建設成都大都市區內獨一無二的“生態城、文化城、活力城”。我們堅信,眉山的品質品位將進一步提升。
從水運到立體交通
從眉山出發,乘坐高鐵,30分鐘可以到成都。從成都出發,乘坐飛機,3個小時可以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乘坐高鐵,1個多小時可以到重慶、4個多小時可以到西安……高速、高鐵、航空的立體交通,拉近了眉山與世界的距離。
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先行軍”。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境內公路總里程約166公里,從眉山到成都要一天的時間。建區設市后,眉山公路建設開啟跨越式發展模式,成樂高速、遂資眉高速、成赤高速等先后建成。目前,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縣縣通一級公路、鄉鄉通等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躋身四川省公路交通發達市之一。截至2018年底,眉山市公路通車里程79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02公里,等級公路6511公里。
鐵路是國民經濟的“大動脈”。1970年,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對眉山交通格局產生了歷史性影響。2014年,西南地區首條高鐵——成綿樂城際鐵路客運專線通車,眉山正式步入了高鐵時代,真正意義融入了成都半小時經濟圈。目前,成眉高鐵已加密至51列/天,并定制早發晚回的成眉專列。隨著成都至貴陽的高鐵即將開通,停靠眉山的高鐵將進一步增多。
經濟發展,航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眉山毗鄰雙流國際機場和正在新建的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天府兩個國際機場互為犄角。從眉山市區出發到雙流國際機場僅20分鐘,從仁壽縣城出發到天府國際機場僅30分鐘,擁有“航空雙港”交通便利條件。同時,根據《四川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16—2030年)》,眉山將建設二類通用機場2處。
水運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的運輸形式。眉山水系發達,岷江、青衣江世代滋養著眉山人民,對眉山曾經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岷江復航工程正如火如荼推進,青神縣的漢陽航電樞紐工程于2014建成,湯壩航電樞紐、尖子山航電樞紐、虎渡溪航電樞紐等工程進展順利,岷江航運盛景即將重現于世人面前。
從吃不飽到過得好
8月6日,東坡區齊通中學內,工人正在抓緊進行裝修和附屬工程施工。9月,該校將迎來第一批學生。與齊通中學一樣,中心城區將有7所中小學于9月招生,另外2所公辦幼兒園將于明年春季招生。9所學校全面建成后,將提供2萬個學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多的一次。
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追求。70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正逐步從夢想變為現實。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中國成立70年來,作為“進士之鄉”的眉山秉承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優質配置教育資源,教育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精準施策,全力破解“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實現“上好學”的目標。目前,全市有非高等院校類學校800多所,各類高校9所,已基本形成涵蓋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學歷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為開放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到上世紀70年代末的解決“吃飽飯”,到上世紀90年代以后的吃飯講究營養均衡搭配、健康,到近年全市10.9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眉山蹄疾步穩。2018年,全市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會保障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之前,眉山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基本沒有養老保險制度,也沒有建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開放以后,全市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到2018年底,眉山城鄉統一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成,居民醫療保險全民參與,社會保險基本實現了城鄉全覆蓋。
醫療衛生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生活水平。新中國成立之初,眉山醫療體系尚未建立,人均壽命不到40歲。改革開放以后,全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人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改善。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醫衛騰飛行動”,引進了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眉山婦女兒童醫院等高端優質資源,必將有力推進眉山醫療衛生水平邁上新臺階。
“跳出眉山看眉山,放眼全球謀眉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眉山將深入實施開放引領戰略,全面融入成都、接軌世界,推動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合作,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續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