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8-29 11:17:43
責任編輯:羅思源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在東坡區蘇祠街道各社區活動室,每天晚上和周末,都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和孩子們在這里談心、說笑。跟父母鬧情緒,或是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孩子,在跟他聊天后,都會覺得心情舒暢。由此,孩子們非常喜歡到社區找他。
他,就是75歲的東坡區蘇祠街道關工委主任吳仲才。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吳爺爺”。
吳仲才走訪貧困家庭孩子。
九年如一日
吳仲才從事關工委工作已有9年了。
2011年,受東坡區關工委、蘇祠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委托,吳仲才開始主持街道關工委工作。
吳仲才是原眉山縣東坡鎮黨委書記。長期在基層工作的他,在接受街道關工委工作后才發現,街道關工委無人員、無班子、無經費、無辦公場地、無任何資料,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既然答應了,再多困難也要堅持。為了搭建班子,吳仲才幾經周折,找到一些有工作經驗、有威望和愛心的老干部“復出”。為了解決經費,他列計劃、造預算,爭取黨委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支持,確保工作正常運行。
最終,他爭取到一間5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并用短短一年時間,完成了街道關工委班子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人員配備、經費保障、活動場地、資料規范等工作。
社區關工小組是關工委最基層的細胞組織,也是干好關工委工作最基本的一環。為了用好這一組織,吳仲才多次帶領班子成員到社區,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終于完善了社區關工小組工作網絡。經過不懈努力,蘇祠街道關工委在芙蓉路、下西街、大北街、為民巷、金龍等社區建立了青少年之家,而且在每個社區都創辦了家長學校。
如何讓關工委的社區活動陣地發揮最大作用?吳仲才又創新思路,通過創立“三家”工作法,即領導重視建家、規范制度管家、開展活動用家,切實把打造關愛青少年活動室作為提升基層關工委影響力的特色品牌,讓關工委社區陣地真正“活躍”起來。
吳仲才看望孩子們。
“行走”的關工委
活躍的不只是關工委的社區陣地。蘇祠街道關工委成員還通過走進社區、村莊,將關愛送到需要的孩子們家中,讓街道關工委成為一個“行走的關工委”。
九年來,吳仲才每天都在與貧困學生、“問題”學生打交道。他助孤、助殘、助學、助困,截至目前,幫扶的學生人數已達102人,資金136600元。
家住東坡區芙蓉路社區的劉明(化名),11個月時就被父母托付給保姆,2歲后父母失去聯系,10歲還沒有戶口。2014年初,吳仲才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走訪周邊居民了解情況。經過一年半的努力,劉明終于有了自己的戶口。吳仲才還幫助劉明申請到了民政部門的事實孤兒救助金和低保救助金。如今,劉明已上初二,吳仲文時不時跟他的學校聯系,還以關工委的名義為他寫證明材料,請學校減免他的學習費用。
徐峰(化名)是東坡區大東街社區人。6歲時,他的父親就犯罪服刑,母親離家出走,成了失管兒童,居住在福利院,目前在上初中。一天,學校反映他有逆反心理,希望關工委幫教。吳仲才一行到福利院,將徐峰接到咨詢中心。接受了兩小時的幫教后,徐峰感動地說:“今后我一定聽吳爺爺的話,好好學習,遵守紀律,爭做一個三好學生”。之后,在關工委、社區和區公安分局的安排下,徐峰還去探視了自己的父親。在監獄里,吳仲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說徐峰父子。徐父當場表示好好改造,爭取早日回到眉山。徐峰也表示回去后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吳仲才每年還利用暑假對“五失”青少年、貧困青少年走訪摸底看望。
2017年,他在走訪中了解到環湖中路貧困學生肖明(化名),學習成績很好,但家庭較困難,6歲時父親生病死亡,母親離家出走,一直由爺爺和奶奶供養,爺爺有病身體不好。吳仲才當即給了肖明500元資助,并向民政部門申請困難助資2000元,每年還為肖明申請助孤助殘助困、圓夢大學等資金。
付出與收獲總是成正比。如今,蘇祠街道關工委已成為全市的先進、全區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一面旗幟,多次迎接省、市、區關工委領導的考察調研。吳仲才被東坡區委、區政府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被省關工委、省老干局、省文明辦、團省委授予“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在蘇祠街道關工委社區活動室,吳仲才為孩子們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
邊輸血邊工作
2016年,吳仲才被查出患有嚴重的造血功能障礙,即便如此,他沒有一天放棄工作。直到2018年,他才到四川華西醫院進行住院治療。他一邊輸血,還一邊通過電話安排工作。
一天,正在治療的他,接到了眉山要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檢查的通知。他掛斷電話,隨即又撥通電話,通知社區義務監督員,當天下午3點召開緊急會議。他要從成都趕回去作“戰前動員”。
他在動員會上強調:“這次‘雙創’工作,網吧是接受檢查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作為網吧的義務監督員,一定要做到監督無死角,無遺漏,不能馬虎,不能大意,不能在網吧檢查中出現任何問題。”
那幾天,他和其他老同志一道從早上7:30上崗至晚上8:30才下班,中途連飯都不回家吃,家屬只得把飯給他們送去。東坡區有關部門領導紛紛表示:“有這些老干部在,我們放心。”
對上級安排的工作盡心盡力,對自己居住小區的維護改造,吳仲才也是又出錢又出力。吳仲才居住在為民巷16號小區。該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初,院壩道路經過幾十年日曬雨淋,晴天坑洼不平,灰塵上揚,雨天水凼遍布,稍不注意,就踩得滿身是泥。為改變這一情況,2011年10月,他自籌資金12000元,又找來施工隊對路面進行改造。5天后,院內250平方米的坑洼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小區環境煥然一新。走在平整的道路上,小區居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吳老為我們小區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實事,這下再也不怕下雨天滿腳都是泥了。”
之后,吳仲才又出資2000多元為小區修建了一個花臺,種上了花草,優化了小區環境。每年春節,他還到市場上買回一對大紅燈籠和幾副對聯,布置在小區大門口和樓道入口處,讓小區居民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和家的溫暖。
2012年6月,在眉山市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提升網格化管理工作中,吳仲才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優秀樓棟長。榮譽過后,他依然默默為小區居民服務。面對小區門衛缺位,院壩衛生無人打掃的情況,他就主動拿上掃帚和撮箕,將小區環境打掃得干凈、整潔。
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關鍵時期,吳仲才既要忙關工委的工作,又要忙創衛工作,早出晚歸已成常態。蘇祠街道黨工委書記黎玉新評價:“吳老是用生命在工作。”家人心疼他,勸他:“你這把年紀了,應該在家享福了,何必那么勞累,況且身體也不好。”他卻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希望自己能像蘇東坡那樣,給更多人特別是孩子們帶來幫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