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30 16:36:06
責任編輯:陳敏
眉山網訊(安娜)在今天的青神縣白果鄉,兩位退役軍人扎根基層,為民服務“不退伍”,為幫助解決村民飲水的故事,正像一泓清泉潤澤著鄉親們的心田。
百姓喝上“幸福水”
今年41歲的李佳軍,1997年在武警部隊參軍,2000年退役,現任青神縣白果鄉官廳壩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自2018年3月被選為官廳壩村文書起,便在這片熱土上發光發熱,帶領村民修路、建塘、發展果樹等,工作贏得了村民們的認可。
官廳壩村地處深丘,地勢最高,由于地表水逐年下降,附近沒有水源點,導致群眾常年飲用水困難。每逢干旱,村兩委就要組織車輛挨家挨戶送水。在李佳軍看來,送水和背水只是一時的應急之舉、臨時措施,而不是長久之計、治本之策,唯有真正幫助解決老百姓的飲用水難題。
2019年4月,李佳軍報經村委同意,邀請縣水利供水總站站長進行實地查看,并徒步尋找水源,幾經周折在黃家灣官廳水庫的邊緣發現一股清澈見底的山泉水。環視一周,山體峻峭,沒有路可通達,兩地落差300多米,山腳處又沒有電源,如何把水從山腳抽到山頂?運送機械和材料、足夠的資金保障等現實難題擺在眼前,可是群眾飲水刻不容緩,李佳軍陷入深思。
經李佳軍和二組組長胡曉容商量,決定一方面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先干起來、把基礎打扎實,另一方面請求縣水務局領導幫助協調、報告鄉政府領導給予支持,“雙管齊下”力爭把水引到每家每戶。縣水務局和鄉領導得知情況后非常重視,在最短時間內立項協調解決了電源、水泵、資金、管道等問題,通過大家齊心協力,于今年2月徹底解決了生活用水的問題。
如今,看到汩汩流淌的自來水,村民熊學文激動地說:“現在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既干凈又方便,再也不用去水庫里運水了,真是解決了我們生活的一大難題啊!”
“看著這26家農戶都用上了自來水,我想只要心里有老百姓,天大的困難都能夠解決。我退役了不能褪色啊,一定要把群眾的問題當做自己的大事來辦。”李佳軍說。
村民盼來“救急水”
今年45歲的曾朝利,1994年應征入伍,1998年退役,現任羅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建制調整后何家山村屬于羅灣村的一部分)。今年1月,他被選為羅灣村(原何家山村)主任(村長書記“一肩挑”)不久后任村支部書記。盡管村委會工作千頭萬緒,但曾朝利順應形勢,凡事親力親為,為繁重的基層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受到了當地群眾的高度贊譽。
羅灣村(原何家山村)位于丘陵地帶,由于受地理環境制約,1000多人的村莊常住人口卻僅有500人左右,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殘的人在家,今年卻遭遇十年難得一遇的干旱,這對新上任的支部書記曾朝利而言,著實是一種考驗,也是一場硬仗。
今年前5個月,地處山區的何家山村幾乎沒有降雨量,很多老百姓因家里日趨干枯的飲用水井,甚至連水缸都見底了。面對這個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曾朝利迅速組織村組干部連夜開會商討應對措施,明確責任與細化分工,配備針對弱勢群體的送水員。
為老百姓義務送水,看似解決了眼下的問題,其實最根本的還得尋找水源之地。曾朝利根據地形及老百姓的指引,不畏炎熱酷暑,帶領村組干部深入山溝林地,歷經兩天的艱苦奮戰,終于在4組雜草重生的溝壑里,找到了一汪清冽甘甜的山泉水,經目測估計,在旱情期間可供100人飲用。
生命之源找到后,本該是一樁振奮人心的喜事,可望著地勢險要,想起所需要的工程量和資金,對一個貧困村而言,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況且要想將一條條輸水管線從山腳向山頂延伸200余米,下一番苦功夫是必然的。所有的村組干部滿臉愁容、一夜無眠,想起那么多老百姓喝不上水,次日一早便去找到村第一書記和掛聯單位青神縣水利局領導,如實匯報了羅灣村(原何家山村)水資源匱乏、找到水源以及可覆蓋人數等情況。掛聯單位領導聽罷隨即安排工作組和工程人員進行實地勘查、工程預算、設計施工。村干部才如釋重負,鄉親們心里也樂開了花。
“負責”,是很多村民對曾朝利的評價。
“面對缺水的嚴峻形勢,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也領悟到了為人民服務的意義。我雖然脫下了軍裝,但我軍人本色永遠不變。干一個崗位,就應該擔負起應盡的責任,而且還要比別人更熱心、盡心、用心,這樣我才對得起自己曾經穿上的那身軍裝。”曾朝利滿臉喜悅。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