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8-28 11:41:53
責任編輯:熊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崢嶸歲月,眉州大地上20多萬名壯士為了抗戰事業,為了新中國的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銘刻下赫赫功勛。而今,健在的戰士們多已年邁,平均年齡超過90歲。他們是活著的歷史,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近日,記者連續走訪我市多位抗戰老兵以及相關部門與民間組織,欣然看到,當前,關愛抗戰老兵已成為全市上下的自覺行為,遍布民間的志愿者團體,正以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與使命感,記錄下老兵們無上的光榮。
□本網記者 劉寅 文/圖
眉山抗戰將士紀念館。(眉山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供圖)
憶崢嶸歲月
為了新中國而不懈奮斗
劉守陣今年88歲,是我市健在的抗戰老兵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的父親劉延山是一位革命烈士,20歲便參加紅軍,而后長期從事地下活動。“1930年,父親被國民黨抓獲,他頂住了嚴刑,一年后重回組織懷抱,并加入了陜北紅軍。”劉守陣說。
因為作戰英勇,劉延山逐漸成長為高級指揮員。1939年與日軍激戰中,劉延山被炮彈擊中,不幸犧牲,時年32歲。而劉守陣作為烈士后代,被組織安排進入當時的神府縣附屬干部子弟學校學習,隨后成為抗戰文工團的一員。
“我們年紀太小,扛不起槍。戰士們在前線作戰,我們就在后方鼓勁。”劉守陣回憶道,“戰士們打槍,我們打竹板;戰士們流血,我們流淚;戰士們犧牲了,我們還活著。活著的人,繼承逝者未竟的事業,直至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一意孤行,挑起內戰,讓無辜的人們卷入戰爭之中,劉獻誠便是其中之一。“當時我14歲,剛剛趕走了日本侵略者,以為天下太平了。哪知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送往前線。”劉獻誠說。
毫無準備的劉獻誠踏上了戰場,“炮火轟隆,我們這些新兵蛋子怕得不行。經歷的多了,身體上會慢慢習慣,但精神上的完全轉變,還是在成為‘解放戰士’之后。”
1948年4月15日,劉獻誠所在的國民黨新編17旅和解放軍江漢軍區獨立旅展開激戰。兩天的戰斗以17旅的全面潰敗而告終,大量人員被俘,劉獻誠也在其中。“做了俘虜,本以為會受罰,然而沒有。”劉獻誠說,“解放軍的政策是想走的給一塊銀元做路費,想留下的歡迎。”
劉獻誠選擇留下,成為一名“解放戰士”。在解放區,劉獻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指導員們會給我們講,什么是共產黨,什么是解放軍,未來的新中國會是什么樣的……”劉獻誠回憶道,“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一個人人都有尊嚴的新中國,在那個年代,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向往的,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拋頭顱、灑熱血。”
“戰場上的英勇不是天生的,需要經歷戰爭的洗禮,更要有理想和信念作為支撐。”劉獻誠說,“成為‘解放戰士’后,我們以前的陋習被一掃而空。軟弱的人變得堅強,臨陣脫逃者變成沖鋒陷陣者。身處那樣一支部隊,你就會明白,勝利是必然的。”
據我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楊建新表示,整個抗戰時期,眉山共有超過20萬人參加抗戰,其中有許多戰士接連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眉山還有超過30萬名民工參與了抗戰時期的國防工程建設,包括修建彭山觀音機場、邛崍桑園機場等,同樣犧牲巨大。”楊建新說,“當時整個眉山不過100多萬人,將近一半投身抗戰,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愛抗戰老兵。
傳革命薪火
讓戰士的光輝永存后世
英雄的事跡讓人動容,而尋找健在的抗戰英雄,讓他們親歷的革命史彰顯于世,也是一項光榮的事業。在我市,有許多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在開展這項事業,眉山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便是其中之一。
何志文今年31歲,是眉山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最早的發起者之一。2015年,在舉國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何志文為大量抗戰老兵的宣傳報道所觸動,遂與楊建新、李天玉、李俊英等人一道,投身于尋找眉山抗戰老兵活動。
市民參觀眉山抗戰將士紀念館。
“開始,我是出于一種好奇,因為從小學習抗戰時期的光輝歷史。而耳濡目染,與老兵們面對面,會有不一樣的體會。”何志文表示,抗戰老兵普遍年紀偏大,言語頗有些困難,志愿者首先要學會和老兵對話。“我們非常注重文史學習。面對老兵,我們不僅要聽明白他在說些什么,更要通過自己的文史積累,對接老兵們的回憶,才能與老兵們產生共鳴,盡可能地將他們的光榮事跡完整地復原。”何志文說。
每周兩日,每次一束鮮花、200元慰問金、幾個小時的交談,志愿者們風雨無阻,在幾年里拜訪了眉山幾乎全部的抗戰老兵。經他們發現,并獲得相關部門認定的老兵有30余位,現已全部享受到了優待。“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也從最初的4人發展至如今的300多人,尤其是許多‘90后’‘00后’的加入,讓我們對延續這項事業充滿了信心。”何志文說。
隨著團隊的不斷壯大,志愿者們開始為抗戰老兵提供更大規模的服務活動。2017年12月7日,6名抗戰老兵在志愿者與家屬的護送下踏上了“滇西行”,重走遠征路,并祭奠當年逝去的戰友。“我們希望為老兵們圓夢,而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反而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楊建新說。
楊建新回憶道,他們剛進入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學院的學生們便圍了上來,為老兵們捐款。“捐錢只是一種形式,學生們對老兵的敬重與敬仰更讓人觸動。如同星火燎原,尤其在年輕人身上,革命精神的傳承是最讓人感動的。”楊建新表示。
行至松山戰役遺址,老兵們在此追思往事,幾位當地婦女聞訊趕來,徑直跪在老兵們面前,哭著說:“感謝你們!沒有你們的英勇作戰,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當時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楊建新說,“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到崢嶸歲月的意義所在。在老兵們身邊,我們才真正明白了何謂光榮與偉大。”
感人的故事有許多,最令志愿者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9月,眉山抗戰將士紀念館落成之時。“一位抗戰老兵,名叫祝明方。他身患重病,但堅持來到典禮現場。典禮還未結束,他就倒下了,隨后送醫,7日之后離世。”楊建新表示,“這樣的無畏與執著,只有在老兵們身上才能看得到。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將這種精神記錄下來,并傳承下去。”
為將抗戰老兵的光輝事跡永遠地記錄下來,近年來,楊建新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對眉山抗戰老兵的影像及文史資料搜集中。“從2015年至今,我們總共拍攝、編寫了200多位老兵的影像及文字材料。這是我們職責所在,同時也帶著一種緊迫感。”楊建新說。
楊建新表示,所有人都要明白這樣一個現實,即健在的老兵數量正不斷減少。“2015年,眉山尚有260多位抗戰老兵健在,而目前只有80位左右。”楊建新表示,就在這個8月,又有兩位抗戰老兵離世。今年以來,已有十多位老兵去世。“這些活著的歷史慢慢都將離我們而去。這是令人悲痛的現實,同時也催逼著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地為老兵們再做些什么。”楊建新說。
我市為患有白內障的抗戰老兵免費開展醫療服務。(眉山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供圖)
揚愛國熱情
把關愛老兵作為自覺行動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據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當前,全市上下正積極弘揚愛國熱情,把關愛抗戰老兵作為自覺行動。
“近年來,眉山市黃埔軍校同學后代聯工委、眉山市關愛抗戰老兵志愿者團隊等相繼成立。2019年,市政協委員、愛心人士李天玉出資修建了眉山抗戰將士紀念館。如今,該紀念館已成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全市上下營造了關愛抗戰老兵的良好氛圍。”該負責人表示。
“依托‘六一’‘七一’‘八一’與即將到來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等重要節點,我們會舉辦各種抗戰主題愛國教育宣講活動,走進我市各個工業園區、大中小學、機關單位等進行宣講,激發愛國熱情。”該負責人表示,“我們還積極利用傳統媒體、互聯網平臺,廣泛宣傳抗戰老兵的英勇事跡與革命精神。”
同時,針對抗戰老兵的募捐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2019年9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會同市紅十字會共同發起“關愛眉山抗戰老兵”定向募捐項目,號召240多家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和事業單位以及超過三萬名網友共同籌集善款97萬元,一次性向當時健在的80多位抗戰老兵發放慰問金5000到15000元不等。“今年6月,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羅永田還向彭山區紅十字會捐款10萬元,用于抗戰老兵生活補助。”該負責人說。
為抗戰老兵留下影像資料。 (楊建新 攝)
為讓關愛更加細致入微,在老兵生日時,相關部門與社會團體會舉辦祝壽活動;老兵們去世后,則會組織慰問與哀悼活動。“今年,我們還與市衛健委等部門對接,為3位患有白內障的老兵進行免費手術治療。”該負責人表示,“8月,我們接到了幾位眉山籍志愿軍烈士后代的請求,幫助他們查找親人在朝鮮戰場的安葬地點。經過多方努力,目前一共找到了8位烈士的相關信息。我們正籌備讓烈士后代在合適的時間前往朝鮮,憑吊他們的親人。”
“每年抗戰勝利紀念日,我們都會為抗戰老兵發放5000元生活補助。”東坡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即將到來的抗戰勝利75周年紀念日,我們會根據抗戰老兵們的身體情況,避免高強度的主題活動,盡可能以挨家慰問的形式送去關懷。這是為了老兵們的身體著想。保障他們的健康與幸福,就是我們的責任。”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