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2-04 14:34:14
責任編輯:趙娜娜
航拍眉山老城墻。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介于岷峨之間,建制始于南齊建武三年(公元496年),擁有1500余年的建制歷史,在歷朝歷代均為地區重要的商埠,具有豐厚的文化沉淀。
眉山市是四川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12月23日,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核定并公布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公布了省政府核定、住房城鄉建設廳確定的我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共62片),其中我市東坡區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東坡區眉州古城墻歷史文化街區、東坡區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入選。
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老街的千年時光
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規劃范圍以三蘇祠為核心輻射周邊,核心保護范圍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祠為核心。規劃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祠及6處歷史建筑,遺存的文物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站在紗縠行南段與上大南街的交匯路口,抬頭便能看見古紗縠行牌坊。漫步在紗縠行南段,能真切地感受到這里平和自在的生活節奏。天氣晴好時,很多老年人圍坐在花臺旁下棋、閑聊。時光流淌在老人的臉上,也流淌在紗縠行的石板路上。
紗縠行南段古色古香、質樸典雅,整條街保留著典型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群。三蘇祠建筑院落的圍墻上鐫刻著詩詞文章,吸引著南來北往的行人駐足觀賞。
航拍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
紗縠行,顧名思義,繅絲之處和蠶桑行市。據史料記載,古蜀王蠶叢氏就曾在這里教民農桑。唐朝時期,紗縠行便因絲綢貿易而興起,商賈云集,一度富甲西蜀。我市蘇學專家張忠全介紹,紗縠行南段即是古紗縠行原址,從宋代開始,就是進行蠶具、蠶絲和絲綢交易的專業市場所在地。在當時,眉山的經濟以農商經濟為主,紗縠行因是買賣蠶具、絲綢等的專業市場而成為城內最繁榮的一條街。
三蘇祠始建于北宋,原為五畝庭院,元代改宅為祠,明朝末期毀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原址恢復重建,占地面積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蘇東坡《東坡志林》說:“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為紗縠行。”三蘇祠的前身本是蘇洵的妻子、蘇軾和蘇轍的母親程氏在紗縠行租下的一間宅子,用以經營絲布生意,維持全家人的生計。
三蘇祠為清代園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廳(古祠大門)、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東西廂房及廊構成三進四合院,在同一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排布。祠內保存有16處古建筑及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等蘇家遺跡,收藏有數千件有關三蘇的文物文獻,陳列有三蘇家訓家風、生平成就、東坡書法碑林,是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紀念祠堂。
如今,紗縠行南段早已不是古紗縠行那樣的交易蠶具、絲綢的專業場所,整條街上書畫室、音樂室、漢服店等各種店鋪林立。三蘇祠的青瓦紅墻間,少了一些都市的喧囂,尋常巷陌處,多了幾許詩禮人家的儒雅。
【未來規劃】
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四川省第三批歷史文化街區后,相關部門將依法嚴格保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祠,保存6處歷史建筑,保護傳統街巷空間格局,包括街巷與院落等,適當恢復歷史街巷格局。未來,為了留存三蘇祠歷史文化街區范圍內歷史文化風貌特征,將對規劃區風貌控制分為三個部分:明清建筑風貌區、川西宋式風貌區和一般川西民居風貌區。
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獨特的文化魅力
1月29日清晨,記者來到東坡區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趕了個早集。臨近春節,大街上熱鬧非凡,此起彼伏的吆喝聲、琳瑯滿目的貨品,讓集市鄉土味十足。沿著街道一直走下去,可以看到鎮上許多具有年代感的古老建筑。
遠眺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
“太和鎮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保留了很多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建筑元素。現存的傳統街巷中,有不同風貌的建筑,而原有的石板路面和素土路面,早已被水泥路面取代。”今年57歲的王長生是土生土長的太和人,娓娓道來老鎮的故事。
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不大,但街道布局完整,橫街、正街和香樟街是老鎮商貿最集中的街道。建筑多以小青瓦、坡屋頂、深出檐、大進深為主,窗戶圖案、挑檐等形式多樣,建筑結構富有清朝和民國時期特色。
如今老鎮里所剩居民已不多,民宅大多顯得有些許破敗,“但它依然是美的,因為這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老鎮。”王長生說。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自秦朝治蜀地以來就有水碼頭的歷史算起,距今已逾兩千年。由于太和場址幾經變遷,現今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遺存歷史在200年左右。
那么,“太和”之名由何而來?據資料記載,最早的太和場鎮在現狀鎮區東南側,古稱石龍場。石龍場的名稱源于因場遭水淹,人們想通過置石龍首來避免水患,其結果自然是行不通,場鎮只好向上游搬遷,最后遷至官墳山(今太和老鎮正街),以太平和順之意起名太和場。
“太和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和巴蜀古道中重要的驛站,因岷江雷家渡碼頭運輸集散功能傍水而建,岷江還沒有改道時,碼頭就在這個位置。”順著王長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曾經的碼頭被水泥路面和居民樓所代替。
據悉,太和曾是岷江水路上“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的“小香港”,是遠近聞名的物資集散地,同時也是眉山市的工業重鎮,是銜接眉山中心城區與北部廣大鄉鎮之間的紐帶。太和老鎮歷史街區的歷史傳承和資源條件,使其在工業上形成了食品加工、飼料、建筑建材、服裝鞋業、制衣劃片、印刷產業等各類工業企業190多家。
優越的地理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造就了太和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面貌。漫步在獨具魅力的太和老街上,古舊的建筑、淳樸的民風,依稀還能感受到老街在時光荏苒中的新老更替;斑駁的墻壁,無言地見證了許多我們未曾知道的故事;腳下的這條路,好多人走過,而那些人早已淹沒在茫茫歷史中。
【未來規劃】
保持和延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歷史真實性及其歷史環境風貌的完整性,尋蹤歷史街區與名城的歷史淵源,實現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區域風景旅游資源保護利用的有機融合,使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眉山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撐。
眉州古城墻歷史文化街區:古城滄桑的見證
眉州老城墻位于東坡區一環路,即老眉山城東門。城墻街區尚存800余米,北部已有一段復修。眉州古城墻歷史文化街區是眉山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所確定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眉山科舉文化時代文化性建筑集中分布的地段。
伴隨著暖陽,記者來到眉州古城墻歷史文化街區,踩著青石板,觸摸著老城墻的滄桑,這里承載著祖祖輩輩珍貴的記憶。歲月變遷,讓老城墻蹣跚走過歷史長河。如今,在城市化浪潮中,老城墻依然屹立,守護著這片土地。
“唐朝時期就有了眉州古城的建筑雛形,到了五代時期由刺史山行章集合五個縣的財力,修建而成。城墻兩邊栽種了許多楊柳樹與芙蓉花,每當夏末秋初之際,芙蓉花開,姹紫嫣紅。”75歲的市民張忠全曾從事文化工作,是土生土長的眉山人,深愛著這片養育他的土地。“無論兵亂還是水患,城墻用自己的‘銅墻鐵壁’,保護著眉山城里的子民,不受侵害。”張忠全說。
行走在城墻邊,從磚與紅土的縫隙中尋找舊時的痕跡。眼前矗立的碑文漸漸凸顯出歷史的滄桑,回溯到多年以前,從想象里勾勒出完整的城墻,似乎就在眼前。
“世代更替,城墻年久失修,再加上戰事不斷,被大火焚燒后,城垣坍塌,便荒廢在這里,隨后,屢次興建,屢次被廢,屢次建設,又屢次垮塌。”張忠全介紹。
1983年,城墻被公布為當時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對其實施了保護。如今的老城墻,修建于2014年,在“修舊如舊”的保護維修后,在原有古城墻的基礎上,再現的是清眉州城墻。
沿著磚墻一側的石梯往上爬,首先映入眼簾的小亭給城墻增添了幾分活力。“維修后的清眉州城墻長150米、寬4米、高約5米,城墻墻體仍用紅砂條石砌筑,內為夯土。”張忠全稱,城門采用三拱券門,依清代眉州城圖為據,城門樓采用單檐歇山式。
城門長23.4米、寬10米、高7.4米,城門兩側各設梯步。城門中的拱券門為機動車道,滿足消防車通行以及雙車道設計。中間門洞高5米、寬9米,兩側門洞設計為非機動車道,寬2米、高2.98米。
修建后的老城墻是我市具有厚重歷史的標志性景觀之一。一些居民、愛好文史攝影的旅游市民都會到此拍照記錄、留存影像。雖然時間不停地向前走,城市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中,但是積淀下來的厚重文化,是抹不去的歷史記憶。
【未來規劃】
依法嚴格保護市級文保單位眉州古城墻與經書樓。保護眉山古遺址,保護文物周邊環境,恢復歷史街巷格局。維護街區核心保護范圍的傳統風貌特征,對街區內不符合傳統風貌特征的建筑提出適當的改造措施,營造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與歷史環境特征。弘揚傳承“詩書文化”,以眉州古城墻與經書樓為核心建設歷史文化傳承與展示的空間。通過遺址公園、城墻公園、小桃園、文廟、奎星樓及折桂樓等歷史遺跡的恢復重建,營造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傳承與展示的空間。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