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1-09-01 11:59:51
責任編輯:任楓楓
有人摘下了貧窮的“帽子”
有人住上了嶄新的房子
有人的產業蒸蒸日上
有人在家門口就端上了“金飯碗”
……
近年來,走進仁壽的鄉村,只見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村子更美了,群眾更幸福了,日子更紅火了,鄉村的未來更有盼頭了。
“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干出來的精彩。”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仁壽縣始終聚焦“中強、北上、東進、西融、南聯”空間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眉山城市副中心目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打造有產業、有顏值、有底蘊、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鄉村,農業農村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態勢。
近日,記者在仁壽縣彰加鎮禮周村村辦公室面前的空地上看到,當地村民正在忙碌地晾曬稻谷。
當前,該縣52.7萬畝水稻進入最佳收獲期。在青山綠水環繞的鄉村里,小面積水稻田內人工收割忙,大面積成片的水稻田內機械轟鳴,聯合收割機的快速作業能使割稻、脫粒、裝袋一氣呵成。同時,村民們還搶抓晴好天氣,晾曬稻谷,處處呈現一派豐收景象。
一頭挑起“綠水青山”,一頭挑起“金山銀山”;一頭挑起農民的“糧袋子”,一頭挑起農民的“錢袋子”。
“今年以來,我們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最重要的戰略位置,千方百計,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仁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奮力推進糧食生產,切實按照“擴面增量、提質增效、消除撂荒”的總基調,加快“復耕一批、套種一批、改種一批、擴面一批”,千方百計擴面增產。全面落實藏糧于政、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守好守穩耕地紅線、提高提升糧食產能,幫穩幫實田間管理,備精備齊生產物資。依托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等,示范帶動糧食生產“種、收、儲、運、加、研、銷”一體化發展,提升糧食生產效益,形成常態化種糧機制。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8萬畝。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該縣還不斷加快中德通內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加工項目建設,推進全縣生豬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并積極打造歐盟標準生豬屠宰、分割、加工、包裝和冷鏈物流配送網絡,推動仁壽生豬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健全 “24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抓好園區建設“關鍵王牌”, 按照“村帶鎮、鎮帶園區、園區帶區域”的發展思路,做精做優柑橘、枇杷、梨子、花椒四大特色產業,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增點擴面、提質增效。
“我承包土地種了220畝花椒,每年產量5萬公斤左右,能收入60至70萬元。”在仁壽縣方家鎮水池村,花椒種植戶張祥連告訴記者,今年的花椒采摘已經結束,開始了新一輪的田間管理。
在張祥連的花椒基地里,水池村村民張翠仙高興地說,以前種莊稼,每畝地只掙得到幾百元,現在業主來流轉土地,自己不僅能獲得土地租金,還能就近務工,增加收入。
和張翠仙一樣,隨著發展產業的業主日漸增多,越多越多的村民也有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實現了“在家門就業”。
鄉村最大的資源、最根本的資產是土地,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就要做好土地的文章。近年來,仁壽縣有序推進綜合改革,激發土地活力,深入落實承包地“三權分置”,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以糧食產業為導向,有序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同時,該縣還積極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支農資金“撥改投”、發展服務組織和物業經濟等多種形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破解資金發展瓶頸,建立“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推動“三農”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持續增加。
夯實振興人才支撐,制定農業農村人才引進計劃,精準引進發展急需緊缺的“三農”領域人才;加強基層農技人員知識培訓,壯大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等技術隊伍,大力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增強帶動促農作用。
強化利益聯結模式,加快推進園區管理和聯農帶農機制建設,推廣“公司+工商資本+集體經濟組織”、“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等合作模式,積極引進工商資本,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分享紅利,形成工商資本、村集體、小農戶“共進、共舞、共贏”。
“我今天帶來了一些廢紙來兌換,積分多了再選擇‘小禮品’。”在仁壽縣曹家鎮東聯村的垃圾智能分類回收點上,越來越多的村民學會了如何用可回收垃圾兌換“小禮品”,用時刻關注自己的積分。
隨著鄉村公共文明水平不斷提升,2021年5月初,曹家鎮在梨樹社區和東聯村推廣垃圾智能分類回收試點,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各環節進行統一管理。同時,組織志愿者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和設備操作指導,提高村民對垃圾的分類意識,更好地助力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鄉村環境也變得越來越美。
據悉,村民可以用手機微信掃碼或用IC卡刷卡,按類別依次投遞垃圾,整個流程簡單又智能。完成垃圾投遞后,系統將根據垃圾重量和數量計算積分存儲在村民個人賬戶上,村民可用積分在禮品兌換點兌換日常用品。
近年來,為了建設美麗家園,仁壽縣不斷強化垃圾治理工作,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處置體系,同時,加速推進“廁污共治”,繼續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示范村項目,加快實施農村戶用衛生廁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工作,力爭應建盡建、應改盡改。
一系列舉措落地落實,“臟亂差”變成了“綠凈美”, “泥巴崗”變成了“聚寶盆”, “舊陋習”變成了“新風尚”。
不僅如此,仁壽縣還在各個鄉鎮規劃修建小公園,讓農村群眾也能過上“飯后公園散步”的愜意生活。
一個個小公園配套建設有健身廣場、園燈、公共廁所、垃圾箱、宣傳欄、指示牌、停車場、無障礙設施等,同時,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臺等體育健身設施也應有盡有。不同年齡階段的群眾都能在公園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樂趣,享受日漸提升的幸福感。
“以前羨慕縣城的老百姓天天可以逛公園,現在,公園都‘下鄉’了,在家門口就能欣賞美景,鍛煉身體,幸福感很強。”看著門前昔日雜草叢生的小林地經過精心打造,變成了景色優美的小公園時,仁壽縣慈航鎮白龍社區的居民劉建明高興地說道。
一幕幕奮斗場景,一曲曲發展旋律,一幅幅改革畫面,交出的是一份份沉甸厚重的民生答卷,仁壽這片熱土上,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正在徐徐鋪開。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