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2-12-22 16:43:29
責任編輯:楊熹
12月21日,仁壽縣汪洋鎮聯系村,站在廟兒坡(小地名)的高點望去,眼前依舊是一片醉人的綠意,起伏的緩坡上,微風蕩起層層綠浪——約200畝豌豆尖正值收獲的時節。
穿梭于綠浪中,四川省原野禾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秦嫡正在查看豌豆尖的收獲情況?!敖衲晖愣辜忾L得很好,大約每7-10天,我們就可以采摘一次,一次可采約兩萬斤?!鼻氐照f。采摘后的豌豆尖就地打包裝車,全程冷鏈運輸。兩天后,它們就會出現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蔬菜批發市場或超市,成為當地市民餐桌上冬日最佳的佐餐蔬菜。
聯系村廟兒坡的200畝豌豆尖菜地原本是一片撂荒地。隨著當地全力落實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措施,這片土地也被“喚醒”——今年3月,秦嫡所在的公司經過平整復耕后,實施糧蔬復合種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汪洋鎮聯系村精準發力、科學施策,將碎片化撂荒地整治成集中連片的大塊耕地,將一塊塊撂荒地變成了“致富田”。
“這片土地在山頂上,涉及村里約50戶村民?!甭撓荡妩h委書記黃從文說。村里曾仔細分析過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在于小規模耕種經濟效益低,“這里是山地丘陵地帶,地塊零碎,耕種難度大,效益也不高。”
農村人力資源的流失加重了這些不利因素。黃從文說,以前村民會種一些對水、肥要求不高的糧食作物,“但隨著不少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這類土地撂荒的情況就日益增多了?!?/p>
眉山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內山巒縱橫,丘陵起伏,河網密集,丘陵面積在市域面積中占比較高。今年初,眉山市啟動撂荒耕地整治工作,仁壽縣汪洋鎮為盤活耕地資源、推進撂荒地復墾,全面落實了撂荒地整治獎補資金,推行土地規范有序流轉。
在聯系村,大大小小的撂荒耕地經過“小改大”、土壤肥力提升、宜機化改造后再集中流轉,“我們已經引進了一家種糧大戶和經營主體,未來還希望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集體、種糧大戶和村民三方受益?!秉S從文說。
當地不但鼓勵和扶持糧食經營主體流轉撂荒耕地從事糧食生產,還致力于組織幫扶隊、助耕隊等幫助農戶、農業經營主體耕種,壯大集體經濟,破解“誰來種地”“誰來經營”等問題。
汪洋鎮農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也介紹,通過對撂荒土地建立臺賬、掛圖作戰,全鎮大部分撂荒地已由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流轉盤活,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俯瞰聯系村,這里是一片依山傍水之地。越溪河靜靜流過,山間洞泉,即使在冬日也往外冒出潺潺泉水。
這里也是秦嫡魂牽夢縈的家鄉。
“早年我在做肥料生意,有了一定資源和財富積累后,就開始自己做農業種植,之前在東坡區承包土地,今年想著反哺家鄉?!鼻氐照f。
今年2月農歷新年剛過,秦嫡就獨自駕車來到聯系村考察?!拔业目疾煸瓌t只有兩點,一是靠近水源,二是經過改造后,能夠機械化種植。聯系村的土地滿足了我的要求?!?月,秦嫡便在聯系村流轉了400畝土地。
土地整理完畢后,秦嫡套種了玉米和大豆,收獲后,經過回田、肥地、曬田后,她又接連種植了水稻,白油菜和豌豆尖。
“第一年種植水稻我們就獲得了豐收,畝產達到了700公斤?!鼻氐战榻B。記者了解到,為了激發農戶種糧積極性,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今年以來,汪洋鎮還加大對耕地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民政策的宣傳力度,做到“誰種誰補、多種多補、不種不補”。
除了種糧大戶承包種植撂荒地,多元化的探索也在汪洋鎮鋪開。汪洋鎮農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土地撂荒成因和現狀,當地積極探索“幫耕幫種、流轉耕種、兜底復種”等復耕復種模式,比如統籌勞動力幫耕幫種;對無意愿復耕的農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轉包耕種;對特殊情況形成的撂荒地,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委托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復耕復種。
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富起來
“如今,我們利用無人機飛播,進行豌豆尖種植,平時需要人工進行田間管理?!鼻氐崭嬖V記者,采收時需要的人工最多,一天可達上百人。當地批發價每公斤2元的豌豆尖,光是人工采摘費用就是每公斤1.6元。而遠銷到北上廣后,豌豆尖的批發價可以翻兩番。
綠油油的廟兒坡,旁邊挨著水庫和成宜高速,風景優美,交通便利。秦嫡打算,待農業發展成熟后,她便計劃在這里在籌備開個“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
產業的發展,也讓聯系村村民肖潤華十分開心:“流轉的土地上務工,一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加上土地租金,我對收入很滿意?!?/p>
通過糧菜輪作,聯系村不僅將空閑地變成了“菜籃子”,還有力地助推了當地村民增收,農業增效。黃從文說:“說到汪洋鎮,很多人記得的是黑色的煤礦,我們希望把農業也做大做強,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讓大家知道這里也有綠色的良田。”
調整種植結構,擴大種植規模,推廣種植技術,作為基層黨員干部,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穩糧提質增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真正把“糧袋子”“菜籃子”變成群眾增收的“錢袋子”。
——汪洋鎮聯系村村黨委書記黃從文
我們還將努力探索落實長效的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機制,以村集體兜底經營、有序流轉驅動規?;洜I、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多種方式,努力解決撂荒地問題,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汪洋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劉文兵
我住在隔壁村,但是我和老伴兒常年在流轉的土地上務工。我倆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身體又不是很好,子女沒在身邊,外出務工工作并不好找,但現在我們能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工資還不低,也能互相照顧,我們覺得很幸福了。
——汪洋鎮民益村村民魯英
“讓人們記得汪洋鎮不止黑色的煤礦,還有綠色的良田?!边@是在聯系村采訪時,村黨委書記黃從文給記者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的話語。民以食為天,百事農為先。當大地披上綠裝之時,若總會有零星的撂荒地夾雜其中,那就如同一片片破舊的補丁,深深刺痛人民的心。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片撂荒地的存在,無疑與國家糧食安全的方針是不相容的。齊心協力喚醒“沉睡”的寶貴土地資源,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下大力氣整治鄉村撂荒地,對于助力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安全、端牢我們自己的飯碗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本。眉山耕地資源有限,更要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近年來,不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或進城發展并安家,一些田地撂荒;加之部分土地產出效益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棄耕情況時有發生。沉睡的撂荒地,不但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影響農村人居環境。
要盤活利用好撂荒地,不僅要有統一規劃,還要有政策激勵。既要加大農業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耕種條件;也要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提高土地產出收益;還要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對農民予以傾斜扶持,讓農民復耕撂荒地有錢賺、有奔頭。
只有讓稀缺的耕地資源成為盛產“金蛋蛋”的“香餑餑”,才能使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使撂荒地現象一去不復返。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幸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