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板,今年果子長勢怎么樣?行情好不好?”
“沃柑已經熟了,一畝差不多能收2500公斤,每公斤估計能賣到7、8元,今年收益不錯。”
這是2月17日,在眉山天府新區貴平鎮龍巖村興泰家庭農場,記者和全省第二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夏光華的對話。
正和工人一起在果園里鋪設滴灌管道的他穿著樸素,一雙粗糙且有些皸裂的手,見證了他返鄉創業多年來的風吹日曬。
夏光華出生于196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曾服役于部隊,后轉業到事業單位負責辦公室工作。
45歲時,夏光華做出了一個讓大家都不理解的決定:辭去職務,放棄舒適的環境與優渥的待遇,回到家鄉眉山天府新區貴平鎮龍巖村,流轉土地發展水果種植,帶著鄉親們興產業、奔小康。
“我在家鄉度過了幸福快樂的童年、少年時代,所以想回家鄉做點事,帶著村民一起致富。”2014年清明節,夏光華回鄉看到村里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一些山坡和土地撂荒,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夏光華將想法告訴在中學教書的妻子,得到了大力支持:“老夏你是個閑不住的人,又一直保持著黨員和退伍軍人的責任擔當,你想怎么干,我都支持。”
說干就干。2015年,夏光華籌措資金400余萬元,回到龍巖村流轉了150余畝山地,開荒整地、修通道路、清理池塘……一步步把荒山變成“金山”。
在水果種植管理技術上,他發揮自己在軍校、部隊養成的“不服輸、不怕難”精神,除外出向有名的種植專家拜師學藝、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外,還購買了大量的專業書籍,一有空閑就研讀。鍥而不舍學來的理論知識,加上在自家果園里實踐獲取的經驗,讓夏光華逐漸掌握了種植要領,果樹種得一年比一年好。
“去年6月底到8月底,整整兩個月的高溫干旱,我們每天半夜12點過,等土里的熱氣散了,再打著電筒去澆水。”對夏光華來說,這樣的事并不少,柑橘怕旱怕凍,如果管理不到位,就容易減產,而這兩個月的旱情,讓他下定了安裝水肥一體化系統的決心。
目前,他投資近50萬元引進的滴灌系統主管道已鋪設完畢,正在安裝毛細滴管。通過毛細滴管,水分能精準滲至土壤下40厘米深處,相比原本的大水漫灌,可節水近70%。更重要的是,原本農場的果樹灌溉,需要5個人拖著長水管澆3天,如今用滴灌系統,僅需一個人扳開關、按按鈕,20分鐘就能搞定。
“管理果園也要與時俱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夏光華說。
他一直堅持就近用工,想方設法讓村里的中老年人、殘疾人等能穩定增加收入。
“夏老板的農場剛開辦,我就在這干活了。”66歲的王學江說,自己家住龍巖村5組,在農場干活,每個月能領到3000多元工資,加上土地流轉金,一年有45000元左右收入,“我這個歲數外出不好找工作,農場活相對輕松,工資也不低,還能就近照顧家里,我很滿意。”
不僅如此,夏光華免費和鄉親們分享柑橘種植技術。“無論是技術培訓,還是果樹扦插需要枝條,或者缺少農家肥,大家都可以來找我,只要我能幫上忙的,我一定幫。”他這樣說,也這樣做。受他的影響,龍巖村有32戶村民種植起了柑橘,種植面積400余畝,年戶均增收十多萬元。
如今,在夏光華的帶動下,龍巖村悄然發生了變化:以前外出務工的人們紛紛回鄉創業就業;曾經的荒山坡被開墾出來成了果園;可供大卡車通行的硬化道路蜿蜒至果園各處;小洋樓多了,村民還集資修建了生產便道和休閑涼亭……
“退伍不褪色。我將繼續發揮軍人的優良傳統,帶著鄉親們勤勞致富,把龍巖村建設得越來越好!”夏光華說。下一步,他計劃通過自研酵素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推廣柑橘標準化管理,并通過直播帶貨、認領果樹等互聯網銷售方式,打造屬于龍巖村的柑橘品牌。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熊莉 鐘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