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3-04-20 21:12:03
責任編輯:雷堯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蜿蜒的岷江浩蕩奔流,滋養著成德眉資人文風物……位于成都都市圈的成德眉資四市,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為深入貫徹落實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要求,以及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辦公會第六次會議要求,近日,成都都市圈文化主題研學游調研走進眉山,考察調研眉山研學項目和線路。
以研學為切入點,考察調研組走進三蘇祠博物館、泡菜博物館、青神縣紅色西山研學基地和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看點位、思方法,見行動。成都都市圈四市如何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抱團“圈”出研學好風景,為更多游客創造更多“詩和遠方”的美好體驗?圍繞文化主題開展的這次研學游調研,正在探索答案。
4月的三蘇祠,春意盎然,游人如織。在三蘇祠,不同年級的孩子們正在進行研學,大家或流連于亭臺水榭、海棠花叢,或駐足于千年蘇祠古井旁,吟誦于牌匾木柱經典楹聯,沉醉于三蘇詩書之海……紅墻黛瓦下,千年時光仿佛變為一瞬,蘇氏家風、三蘇詩詞、文人風骨,穿過悠悠歲月,在祠中靜靜流淌,浸潤著每一位到訪的人。
成都市小學師生在三蘇祠研學。
“來三蘇祠第一感受就是,來研學的孩子們很多。”成都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教育研學部經理羅穎說。近年來,成都都市圈四市來三蘇祠研學人數在逐年遞增。截至目前,僅成都市師生來三蘇祠研學就接近四千人次。
本次走進眉山調研研學線路,羅穎也帶著“課題”前來。“‘三蘇’是四川的大IP,更是研學中取之不盡的寶藏,今天來三蘇祠首先是學習,思考如何抓住‘三蘇IP’,推出更豐富更有針對性的研學產品。”羅穎說。
1927年4月,青神建立了上川南地區第一個中共地下黨組織——中共青神黨支部;1934年12月,由中共青神中心縣委領導的“西山紅軍武裝起義”名震川西南。2021年,涵蓋綜合實踐、紅色研學、戶外拓展、農耕體驗四個功能區,全新的青神縣紅色西山研學基地建成開放,可同時容納1000名學生參觀學習。
走進紅色西山研學基地,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新經濟和區域合作部副部長馬璐若有所思。“紅色西山也屬于龍泉山脈,我們也正在對接學校,以龍泉山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共同開發研學課程。”馬璐說,在她看來,紅色西山是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精神的重要載體,十分適合師生研學,更好地激發年輕一代“愛黨、愛國、愛家”的思想情懷。
文化是支撐成都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都市圈世界文化遺產游、紅色研學游、生態休閑游、農耕體驗游等各具特色,魅力十足。
看、聞、嘗、做……在泡菜博物館,考察調研組一行了解了泡菜制作原料、工具、方法、原理,以及博物館如何通過科技、互動等方式介紹泡菜文化。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里,陳列著眾多古今竹編藝術品,大多為精品,共分2大類,7個系列,3000多種,琳瑯滿目……調研過程中,成都黑蟻文創集團副總經理黃屏說:“成都都市圈四市旅游資源豐富,有美食、有文化、有歷史、有文創,不只師生,很多老年人對都市圈文化主題研學也非常感興趣,我們應該考慮如何將四市研學資源整合串聯,打造特色產品和特色線路。”
青神當地小學生在國際竹編藝術博覽館開展研學。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教授傅廣海則認為,研學不應該局限于周末或者寒暑假,應該與教育教學大綱及具體課程結合,用好周一到周五的時間,把課堂搬到具體的場景中。“我們應該把研學資源融入中小學教育,編好研學課程,做成全川示范。”
“報團取暖。”在成都都市圈主題研學游調研座談會上,成都文旅邛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波言簡意賅。他認為,面對競爭尤酣的旅游市場與研學市場的“一片藍海”,成都都市圈要通過資源互補、部門合作和平臺共建,做大做強研學線路。“我建議,成德眉資四市可以先召開一次推介會,共同推出一批研學產品。”
就眉山而言,“合作”,也是研學市場拓展的關鍵詞。“今年一季度,僅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就接待了一萬余人次的研學師生,我們也正在加強對接,整合東坡遺址遺跡地的研學資源,爭取在今年冬季推出‘東坡文化’的研學線路。”眉山市文旅集團副總經理葉蕾蕾表示。
三蘇祠博物館推出的特色研學課程。
在結束不久的“2023尋美鄉村·樂游眉山”青神縣觀螢季開幕式暨“百旅進青”活動上,青神縣相關部門也與北京普瑞未來教育科技集團、四川小腳丫樂學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四川學合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眾多公司簽約,充分挖掘青神生態研學旅游。而此類合作在眉山市其他區縣也在開展和推進。
會議結束后,成都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市場總監徐巍便留下了葉蕾蕾聯系方式,他說:“去年,我們與西嶺雪山、杜甫草堂聯動,推出了以‘西嶺雪’為主體的旅游聯動項目,我們也希望和眉山合作,推出文化類的研學旅游項目。”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幸 實習生 崔韻婷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421730596@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