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4-01-24 08:36:28
責任編輯:雷堯
在眉山71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蘇東坡的印記并不少見。三蘇父子曾經的家依然坐落在紗縠行內,現在的名字叫“三蘇祠博物館”。出了紗縠行,他曾經寫文贊美過的眉山遠景樓被重建,旁邊是占地2500多畝的東坡城市濕地,再往北,還建有東坡小學、蘇軾公園……久居于此的人們,隨口可以詠出這位大文豪的經典詩作。
三蘇祠。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波 攝
不過,對于這座被稱為“東坡故里”“千載詩書城”的城市,這顯然還不夠。滾滾岷江水滋潤著這里浩蕩悠長的文明,厚植的文化基因從遠古至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這里歷史悠久。成都平原首個舊石器時代遺址——“壇罐山遺址”被發現,表明古蜀先民在20萬年前就在眉山繁衍生息。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在今四川彭山區境設立武陽縣,成為全市行政區建置最早政區,眉山州郡建制逾2300年。
這里文脈賡續不斷。從漢代崖墓群,到唐宋摩崖造像;從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通濟堰,到“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明末江口古戰場;從唐開成年間眉山人孫長儒建起當時全國最大的私人藏書樓——孫氏書樓,到兩宋期間走出“八百進士”,眉山城市文脈、農耕文化綿延幾千年。
這里文化遺存豐富多元。出土文物幾乎涵蓋整個人類文明史,擁有20個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以及5片歷史文化街區(2片待公布)、295處歷史建筑、475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國家工業遺產,1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親臨眉山三蘇祠,對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給予高度評價,就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近年來,眉山市堅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傳承弘揚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為核心,深入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塑造堅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載體”。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賡續城市文脈、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眉山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在2015年就啟動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2021年又對標新的申報標準體系完成申報各項準備,2022年3月,眉山市通過了名城申報省級評估。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頂層設計是關鍵。2021年10月,市第五次黨代會將名城保護和名城申報納入新一屆市委的重要任務,明確提出打造“有古韻的建筑、有記憶的街區”。
眉州老城墻。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熹 攝
2022年6月,全市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通知》,切實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全面融入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同年8月,市委五屆五次全會作出《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 傳承弘揚三蘇文化東坡文化的決定》,提出錨定打造東坡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和全球蘇學研究高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勝地“一心三地”目標,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在眉山市2022年、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名城保護和申報工作也被列入十件大事,予以重點推進。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初,市委、市政府就目標明確:堅持“一把手”高位推進,建立健全申報體制機制,構建科學、完整、有效的保護體系,全力推進各項申報工作。
全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主任,市區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委員會,統籌協調保護利用工作。委員會還下設指揮部,常態研究部署、定期督導推進相關工作。三蘇文化東坡文化是眉山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傳承弘揚三蘇文化東坡文化,全市還成立了貫徹落實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眉山市東坡文化傳承弘揚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在全省率先組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成立全省首個市級考古工作站,成立眉山市城市改造提升工作領導小組,系統實施老城保護更新。
在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踐行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中,在落實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相關實踐中,全市初步建立起各級黨委領導、政府協調、部門履職、群眾參與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格局。越來越多從遠古綿延至今的歷史文化鮮活起來,與城市發展相融相映。
千年古祠,文脈源長。去年以來,三蘇祠游人更勝,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感受三蘇一門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優良家訓家風。走進三蘇祠,每一步都踏著三蘇一家的足跡,每一處都透出歷史和文化的厚重。
2013年“4·20”蘆山地震,三蘇祠嚴重受損,閉館兩年進行災后搶救性保護,實施文物古建筑本體維修等7個項目,原汁原味保持了古祠原有風貌。近年來,眉山市又聚焦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目標,邀請中國博物館協會專家指導把關,制定館藏古籍保護修復等4個方案,實施古建筑維修、館藏文物保護等17個重點項目,全力打造集文物保護、非遺傳習、博物館展示于一體的文化實踐教育基地。
中巖寺。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古良駒 攝
不止三蘇祠,從蟆頤山、到短松岡、再到中巖寺,全市正圍繞申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將“三蘇”有關的遺跡遺址“一網打盡”,統籌推進三蘇遺址遺跡保護利用,同時加強蘇裔蘇體書法、東坡石刻技藝等非遺項目保護傳承,加快建設全國三蘇文物主題游徑示范帶。
除了“三蘇”遺跡遺址,其他承載眉山歷史文化記憶的“坐標”,也在系統推進保護。
在城市新中心,歷史上商賈繁榮的太和古鎮,曾是“日吞千擔貨、福祿萬家人”的“眉山小香港”。隨著碼頭功能的削弱,城市化進程加快,老鎮人口逐漸遷出,人氣不再、街區冷清、建筑破損。去年,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提升改造項目啟動,一年時間,街區分4類措施開展保護整治,原有的51處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得到修繕,277處傳統風貌建筑實施了保留改造,29處房屋得到織補更新。
太和古鎮歷史建筑院群。(資料圖片)
“在保護同時,吸引居民回流、特色產業回歸,我們還積極引入本地特色商鋪,更多展示地方非遺文化、文創業態,織補公共空間、融入當代生活。”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很快,保留巴蜀特色碼頭文化的眉山太和老鎮歷史文化街區將迎來開街。”
深化對名城保護和申報的認知,眉山始終堅持價值導向,抓實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加強常態保護管理,新增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地名文化遺產等保護類別,逐步建立起市域15大類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名錄,各類型遺產最大限度實現應保盡保。
民意所向,民生所指,才是努力方向。在保護和申報過程中,眉山持續推進以文塑城,將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有機融合,通過活化轉化提升城市品質,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圍繞東坡文化主題,眉山市將公園綠地、城市街區、建筑形態賦予東坡文化元素。全市建成東坡城市濕地及蘇軾公園等主題文化公園8個,建設東坡中(小)學等主題文化學校14所,以東坡詩詞意象命名的街道110余條,打造“東坡書院”“眉州驛站”等東坡文化新空間38個。
改造一新的小北街商業街區。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文君 攝
聚焦居住環境解決“臟、亂、差”等問題,眉山“一區一特色”推進老街改造與老舊小區升級,去年以來,濃縮著眉山記憶的樂業巷、環中巷、為民巷等老街改造完成,1886個老舊小區完成提升,惠及8萬余戶群眾,市民和游客接踵而至,感受濃濃的文化氣息……
特色的文化元素還在不斷“上新”。
2023年年初,“東坡步道·大家之路”一期正式開放,它突出“東坡故里 修身一課”文化主題,將蘇門“讀書正業,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的家風家教在沿線予以充分生動呈現。目前,二期“共嬋娟”“聽竹軒”“修身堂”“東坡牧歌”等節點已向市民開放。
“東坡步道·大家之路”。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詩雨 攝
“原來宋代的眉州是這樣的。”不久前,眉山市民梁爽帶著孩子走進“東坡步道·大家之路”的“修身堂”,觸碰《宋代眉州城圖》數字大屏,蘇宅、臨江門、文廟、雁塔、遠景樓等古眉州城市建筑介紹一一呈現,緩步走過廳內的數字滑軌屏,還可以觀看“懸梁度支”“以身許國”“為政初心”等三蘇家風故事……這座以三蘇家風家教為核心內容的展廳面積不大,但創新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了內容的沉浸式交互體驗。
名城保護和申報背后,群眾的支持與參與是最大動力。去年以來,眉山聚焦構建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根據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規劃建設一批鄉音“微劇場”、鄉(村)史館,以及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此外,眉山還把每年的11月確定為東坡文化月,舉行“祭蘇”“蘇軾與生活”沙龍、壽蘇會等活動,打造“群眾的節日、文化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眉山各地紛紛開展各具特色的東坡文化教育普及活動,有的校園將東坡故事編排成話劇進行演出,有的單位開展東坡詩詞文藝創作活動,還有的小區熱熱鬧鬧舉辦起東坡詩詞擂臺賽……以東坡文化為代表的歷史文化熱潮正在全市涌流。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幸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