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4-02-21 16:12:23
責任編輯:林琳
2月19日一早,來到仁壽縣汪洋鎮聯系村的糧食種植基地,人勤春早的勞作畫面在田間鋪展開來。
在“冬閑”的水田里,當地村民正在收獲成熟的青菜,商家的貨車開進平坦的產業道路,將一車車青菜整理裝車,運往周邊的泡菜企業制成泡菜銷售。
另一邊的旱地里,孕穗期的小麥長勢良好,綠油油的一片在藍天下像油畫一般。小麥旁,是整齊排列的羊肚菌種植溫室大棚,村民們正穿梭期間,忙著采摘新鮮的羊肚菌。
“羊肚菌目前正是采摘時節,要持續到三月底,每畝產量能達到400至500公斤,春節期間,市場需求大,一斤羊肚菌能賣到200元。”糧食基地的業主秦嫡介紹,羊肚菌種植周期短、效益好、口感鮮美、市場需求大,在“糧菌輪作”模式下,采收時節剛好與農忙時節錯開,能助力“冬閑田”向“增收田”轉變。
秦嫡介紹道,玉米已經育種完畢,等羊肚菌采摘銷售結束,這片土地就會種上玉米,保證糧食產出。
不管是“糧食+蔬菜”,還是“糧食+食用菌”,都讓這片曾經的撂荒地變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如何讓撂荒地重新煥發生機,還得從2019年說起。
“早年我在做肥料生意,有了一定資源和財富積累后,就開始自己做農業種植。”有著濃濃故土情結的秦嫡,在2019年辭去了年薪20萬的銷售經理職務,懷著滿腔的熱情回到家鄉汪洋鎮承包了50畝土地,種植花椒和藥材。
可天有不測風云,由于勞動力、水源、天氣、市場等問題,2年時間,秦嫡投資的農業虧了30萬元。
仁壽縣農民工服務中心、縣農業農村局及相關部門了解到秦嫡的情況后,主動上門送政策,扶持秦嫡發展。
經過多方考察比較,2022年3月,秦嫡又在汪洋鎮聯系村流轉了400畝土地,開展水稻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同時,因地制宜,創新探索發展“糧食+”模式,讓土地發揮最大效益。
那片土地最初是一片撂荒地,但秦嫡看中了其靠近水源和平整的優點,當土地整理完畢后,她初次嘗試套種了玉米和大豆,收獲后,經過回田、肥地、曬田后,她又接連種植了水稻、白油菜和豌豆尖。
“第一年的豌豆尖銷路特別好,采收時需要的人工最多,一天可達上百人。”秦嫡說,當時,當地豌豆尖批發價是每公斤2元,遠銷到北上廣后,豌豆尖的批發價可以翻兩番,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增收的好機會。
嘗到“糧食+”的甜頭后,秦嫡不斷調整種植結構,每年都會根據市場來選擇在冬閑時種植的農作物,并積極打開銷售市場,真正把“糧袋子”“菜籃子”變成了增收的“錢袋子”。
為了鼓勵像秦嫡這樣種糧大戶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新模式,助力荒地變沃野,仁壽縣不斷加大對耕地保護補貼、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種糧大戶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惠民政策的宣傳力度,以一項項好政策激發產業發展活力,助力糧食安全,鄉村振興。
來源 |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僑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