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4-11-20 17:21:11
責任編輯:林琳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崔銘曾說,“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成為東坡的朋友,歐公的弟子,半山居士的兄弟姐妹。”
蘇東坡、歐陽修、王安石,這三位北宋政壇、文壇的巨擘互相交集。蘇軾與歐陽修并列“唐宋八大家”,亦師亦友。蘇軾與王安石,關系則更為復雜。曾經,兩人政見不同,針鋒相對。蘇軾的父親蘇洵也曾與王安石有過爭執和恩怨。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王二人金陵相會,一笑泯恩仇,千古傳佳話。
是敵,還是友?蘇軾與王安石關系到底如何?11月20日,作為東坡文化月系列活動之一,“東坡大家講”系列講座第二季主題講座在四川工商學院眉山校區開講,崔銘教授以《春到江南花自開:蘇軾與王安石的相異與相知》為題,為大家解讀王安石與蘇東坡的“恩怨情仇”。
崔銘曾為蘇東坡、歐陽修、王安石三位北宋傳奇人物著傳,對王安石、蘇東坡兩人研究也頗深。她表示,早在蘇軾與王安石相識之前,父親蘇洵便與王安石結怨。
嘉佑元年(1056),王安石與蘇洵相識,宋人筆記記載,二人在歐陽修家宴席上結怨。“蘇洵與王安石的矛盾,主要存在于政治理念、學術思想的分歧。”崔銘說,王安石以正統儒家自詡,與蘇洵在學術淵源、思想觀念、文章風格等方面都極不相同。王安石對蘇洵學術的不認同,相傳蘇洵也寫了《辨奸論》痛罵王安石?!半m然《辨奸論》是不是蘇洵所寫還有爭議,但兩家的矛盾確是實際存在的。”
嘉祐六年(公元1062年),兩家關系“寒意”加重。這一年,蘇軾、蘇轍參加“制科”考試,在“御試對策”這場考試中,蘇轍的對策在考官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后還是由仁宗皇帝決定,蘇轍以第四等次錄取?!巴醢彩m然沒有參與該場考試的選拔工作,但他對蘇轍的對策極不認同。因此,當朝廷為制科及第者授予官職時,身為知制誥(負責起草朝廷公文)的王安石,拒絕為蘇轍撰寫任命書。 ”崔銘介紹,“這些事情發生在王安石變法前,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兩家的關系并不好?!?/p>
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為文壇領袖歐陽修的門生,常被誤認為同一輩人。但實際上,王安石比蘇東坡大了16歲。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之時,王安石便已隨父入京,其才華得到了歐陽修等人的賞識。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蘇軾和弟弟蘇轍守完父孝回到京城,王安石已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啟了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原本交往不多的兩人,因這場變法而命運交織,關系在新舊黨爭中變得復雜。
熙寧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成立變法領導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蘇轍被任命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蘇軾擔任判官告院?!斑@個官職比較‘冷門’,主要負責管理官員的告身封贈,可能最開始蘇軾對變法就存觀望態度。后來他反對新法的態度越來越明顯?!贝捭懻f。
熙寧二年八月,蘇軾策問開封府舉人,考題暗諷王安石;十一月,宋神宗欲用蘇軾修起居注,王安石激烈反對。熙寧三年三月,蘇軾任殿試編排官,不滿殿試錄取結果,作《擬進士對御試策》稱朝政如“黑夜馭馬”“從后鞭之”。此后,蘇軾輾轉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一方面寫詩諷刺新法,一方面“因法以便民”。
崔銘介紹,蘇軾后期輾轉在各個地方上任職,兩人并沒有直接的交往。但作為地方官,蘇軾雖不贊成新法,但要落實新法,在落實過程中,他認為新法有可取之處,而從政治上來說,兩人并不算朋友。
盡管在政治上存在分歧,王安石對蘇軾的文學才華卻給予了高度的認可和贊賞。崔銘說,王安石政壇急流勇退之后,對蘇軾的文學創作保持著持續的關注?!斑@種關注并非政治姿態,而是出于對文學價值的真誠欣賞。
宋人記載,蘇軾謫居黃州期間,王安石遇到從黃州來的客人,總會向人問,東坡近來又寫了什么好文?東坡也對王安石對自己文章的批注和修改感到欣喜和認可。
崔銘指出,蘇東坡在地方任職期間,認識到新法有其可取之處。元祐時期,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人士要全盤廢除新法,蘇軾還曾為新法辯護,尤其是免役法。這一轉變顯示了蘇東坡對王安石變法的逐漸理解。
“寒冰”的融化來自金陵會面。元豐七年,剛離開黃州的蘇東坡路過江寧(今江蘇南京)。關于這段時間的交往,盡管也有少數不那么美好的記錄,但大部分史料記載了他們之間的愉快相處。王安石向身邊人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欣賞,稱“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碧K東坡也在自己的書信中,表達了與王安石相處融洽愉悅的心情。
講座還將探討蘇東坡與王安石的人格特質。兩人都志存高遠,自主、自信和個性突出;但他們突出的個性又像是兩個極端,一個剛毅務實,一個樂天知命,迥異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二人對事物的選擇,也決定了各自的命運。
“他們既相似,又相異,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在他倆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崔銘教授表示,兩人的關系隨著時間、環境和心態的變化而逐漸改變,為敵為友,皆為自然。正如蘇東坡在金陵探望王安石所作:“細看造物初無物,春到江南花自開?!?/p>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幸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