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5-07-04 10:27:02
責任編輯:張莉
時夏方長,萬物生長,綠意蔥蘢。日前,記者從南到北穿越仁壽,實地尋訪大山、復合、哨樓、桂灣4個鄉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特色實踐路徑。4個村子,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普通、基礎硬件一般,并非有故事、有顏值、能出彩的典型“樣本”,但支部“頭雁”引領人才集聚,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有為擔當,特色產業因地制宜蓬勃生長,鄉賢共建共享助力鄉村和諧治理——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勁脈動,猶如這個蓬勃熱烈的夏日一樣,處處綻放生機。
以“黨建紅”帶動“產業綠”,激活“治理藍”,丘陵農業大縣仁壽,將基層組織人才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勁發展動能,繪就了一幅支部強、產業穩、群眾富的生動圖景,正穩步探索一條以點帶面,具有顯著特色的鄉村振興希望之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年紀輕、有文化,視野寬、有干勁,點子多、能落地,是全面引領村子綜合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當之無愧的“主心骨”和核心關鍵。
在仁壽縣富加鎮大山村村委會,記者并未見到大山村黨總支書記楊奕。旁邊的巾幗合作社內,一個手機架、兩個補光燈、一張桌子和墻上架子間,大山村土特農產品及仁壽各地知名產品琳瑯滿目。小小的網絡直播間背景上有醒目的“村書記助農直播間”字樣。大山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春花說,不巧,楊奕去洪雅學習網絡直播知識了。
學生們在哨樓村村史館參觀。
2019年,楊奕回到老家大山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上任不久,大山村上百萬斤柑橘滯銷,一籌莫展時,楊奕首先想到發動村干部通過微信朋友圈吆喝叫賣。幾十斤、幾百斤、幾千斤,村干部接單后送貨上門,緩解果農滯銷之困。
2024年6月,楊奕參加了全省集體經濟電商主播人才培訓班。“培訓老師說,‘要堂堂正正搞直播!’這句話給予我莫大的信心和鼓舞,培訓班一結束,我就自掏腰包買來設備,在閑置幼兒園里架起手機,開始直播。”楊奕說。“大山村楊書記”的直播間從2024年7月1日正式開播。
現在,直播間除了銷售柑橘,也幫助留守老人售賣手工制作的豆瓣醬、干豇豆、土雞、鴨蛋等生態農特產品。
借助這個小小的直播間和楊奕隨手拍的村里生活、農特產品短視頻,大山村的農產品開始走出“大山”。如今,楊奕的抖音賬號已經有15.5萬點贊、1.2萬粉絲,在全市村黨組織書記當中,已是妥妥的“網紅”。今年3月,大山村和楊奕被《農民日報》頭版大篇幅報道。村民口中過去喊的“那個小女娃兒”已經成為當地群眾信任的“楊書記”。楊奕先后獲評“眉山市擔當作為好支書”、“仁壽縣十大杰出青年”“紅旗支書”等稱號。
祿加鎮復合村地處仁壽地理南緣,位置偏,土地少,水源差,自然資源不足,產業不成規模,但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走在全市前列。從2018年起擔任村黨總支書記的37歲退伍軍人黃朝松,是復合村打好“翻身仗”的主要密碼。
復合村利用脫貧攻堅國家補助項目購置20臺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把16名村組干部、共產黨員、脫貧戶培訓成為熟練農機操作手,成立農機耕作隊,業務范圍覆蓋彰加、禾加、滿井等地。與仁壽縣供銷社合資成立農資供銷超市,服務當地果園業主及群眾,解決農資配送運輸難等問題。
今年年初接任復合村黨總支書記的溫順利介紹,2023年、2024年,復合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0萬元。“今年前5個月,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超30萬元,超過去年應該沒有問題。”這位四十來歲的新黨組織書記,與前任黨組織書記一樣自信干練,他表示,有了“新老書記”的“接力跑”,相信復合村的明天將書寫更加美好的篇章。
張國君2013年大學畢業,回鄉當大學生村官。他在老家鄰村做過會計、組長、黨組織副書記,在田間地頭摸爬滾打,農村群眾工作經驗豐富,加上大學生的視野眼界、活躍思維以及善與鄉賢打交道的優點,2017年換屆,方家鎮黨委把他推薦為哨樓村黨組織帶頭人。
張國君的新崗位起步相當艱難。哨樓村處于方家鎮與青崗鄉交界,距方家鎮場鎮最遠,村組道路少硬化,干群關系不信任,產業基礎薄弱。他主動拜訪從老家出去發展的鄉賢問計。“為你鼓掌,希望小伙子帶領哨樓村干出新樣子。”鄉賢半是鼓勵,半是觀察。
與其說破嘴皮子,不如干出真樣子。張國君進組入戶聽意見,連續召集黨員、村民代表找癥結,清理收回被占用的集體資源,一年做通思想騰地拓寬路基,兩年爭取扶貧項目完成硬化。哨樓村的變化,鎮黨委、鄉賢和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小伙子確實是干實事的,有生之年要盡全力幫助家鄉哨樓加快發展。”
爭取省、市、縣、鎮各級支持,匯聚眾多鄉賢桑梓情懷,輻射帶動群眾參與,凝聚產業發展合力——“天府糧倉”高標準農田、傳統藤椒、現代辣椒、生姜等蔬菜種植;吸引在外鄉賢回村開辦生物質顆粒燃料加工廠、肉牛養殖場,玉米、水稻秸稈等直接進入循環利用環節,環保又增收。
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廠則廠。方曲河邊,過去寂寂無聞的偏遠哨樓村開始聲名漸曉。三位“80后”黨組織書記帶頭實干苦干加巧干,讓大山、復合、哨樓開始真正走出“大山”。
資源稟賦各異、產業基礎不同,產業振興路子不能千篇一律。因地制宜,差異錯位,跟緊融入借力互聯網,方有可能尋找到各自向前奔跑的適宜“賽道”。
“今年枇杷產量不高,但因為有大棚,防雨、防曬,果型大、少斑點,品質好了價格自然就高了。”文宮鎮桂灣村黨總支書記曹廉剛介紹,目前,大棚枇杷種植基地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設施維護和果樹管理,為來年獲得更好收成做準備。
桂灣村深耕有區域種植優勢的枇杷產業,并試點探索全市還沒有的大棚枇杷。從試點的15畝到300畝,效益初顯。“雖然投入大,但每畝年均增收3000多元,效益還是可觀。”曹廉剛說。
枇杷品質好了,桂灣人就有底氣。曹廉剛和駐村第一書記李洪偉鼓起膽子對接蜀道集團,希望將桂灣村的枇杷擺進地處桂灣村轄區的成赤高速文宮服務區。蜀道集團一開始擔心果品質量一般,會影響往來停靠旅客對服務區的評價。但沒有想到,桂灣枇杷品質佳,因為味道好,旅客從買一點嘗嘗變成了網上、電話訂購的回頭客。“服務區往來客人多,銷售額最多時一天超過3萬元,桂灣枇杷名氣更響了。”曹廉剛說,桂灣村普通農家今年靠枇杷收入掙三四萬元是常態。
以枇杷產業為主導、多產業協同發展,桂灣村實現集體經濟穩步增長和群眾穩定增收雙贏。2025年上半年,該村集體經濟收益達55萬元,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市先進村黨組織、市級村級集體經濟增量收益“十佳村”。
“80后”劉帥兵畢業后輾轉在成都、深圳、江西等地從事環保銷售工作。2023年5月,他被招引回祿加鎮復合村擔任職業經紀人。仁壽縣人民法院派駐復合村第一書記辜旭輝說起劉帥兵,言語中很是自豪,“嚴格說來,劉帥兵應該是眉山市第一個鄉村職業經紀人。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公開招聘鄉村CEO時,多次向我們咨詢相關細節。”
頭腦活、點子多、懂營銷,劉帥兵回村全面“操盤”復合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資供銷合作社。組織本地50歲至70歲的剩余勞動力走出祿加鎮,到仁壽鏵銳農業、東坡果品分揀中心等務工;農機耕作隊業務拓展到成都、遂寧、甘孜;開通“愛上鄉土味”微信公眾號,寫接地氣、有溫度的宣傳文案,拍田間地頭不修圖的實物照片,從3000多畝柑橘和群眾散養的土雞、土鴨、土鵝,糧食生態豬制作的臘肉、香腸,再到田間地頭的各種蔬菜,復合村土特農產品上線,通過微信朋友圈、視頻號、微信公眾號對外亮相。
從剛開始的有啥賣啥到后來有方向的組合策劃,劉帥兵的復合“鄉土味”逐步升級。他把復合村及附近群眾的蔬菜、瓜果、雞鴨組合搭配,面向北京、深圳等地定制“周廚房禮包”,讓喜歡生態產品但沒有時間買菜的城市白領“一單下手、全周不愁”,贏得穩定客源訂單。2023年、2024年,通過“愛上鄉土味”微信公眾號,為復合村當地及鄰近群眾賣出300多萬元土特農產品。
長期關注“愛上鄉土味”微信公眾號的人數只有2727個,并不算多,但劉帥兵卻頗為自信地表示,“我們不做流量‘網紅’,只要客戶穩定,能為群眾務實增收就行。”
和復合村一樣,借助互聯網東風的還有大山村。楊奕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直播、小視頻、新媒體等方式宣傳柑橘采摘節、豐收節等活動,引進電子商務公司開直播近2000場,銷售水果2400余噸。成立“仁品富稼”聯合社,優選“大山土貨”參加北京農業博覽會、晚熟柑橘學術交流暨眉山市第四屆柑橘節等活動,積極參與“百村助農聯盟”,帶動全村農業產業鏈發展,不斷提升大山村農產品知名度。大山村村民豎起大拇指夸贊,“不愧是我們的‘紅旗支書’!”
產業活了,名頭響了,村民富了。幾個村找準不同“賽道”、競相發力,同時擁抱互聯網電商“快車”,集體經濟逐漸殷實,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
產業興旺、群眾富裕與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相融互嵌,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協同共進的綜合系統工程。不忘初心、勤勉履職的村組骨干與德高望重、傾情鄉梓的鄉賢資源攜手“共建”,是不可或缺的基層智慧。
富加鎮大山村,“巾幗勞務合作社”名實相符。從村“兩委”到合作社,黨總支書記、副書記以及合作社負責人、勞務經紀人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巾幗不讓須眉。
直播銷售大山村的農產品。
合作社經紀人王莉的主要工作是鏈接當地的業主果園,組織大山村及附近村剩余勞動力就近開展果園除草、修枝、疏果、套袋等工作,增加勞務收入。但巾幗勞務合作社比較特別的是,對務工群眾不收取勞務介紹費,企業給多少,群眾就領多少。
李春華說,村“兩委”和合作社成員同屬帶小孩、照顧老人的群體,大家感同身受。“無論是村‘兩委’還是合作社,都對村里老人、婦女更關心關懷。楊書記直播賣出去的土特農產品,賣的錢全部給群眾。”
“干部有愛心,群眾很認可,干群關系就和諧。”仁壽縣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負責人說,他多次到大山村拍攝,隨機采訪群眾,實實在在豎大拇指點贊的人不少。
文宮鎮桂灣村村委會大廳內,“群眾點單我來辦,群眾訴求我來幫”服務標語很醒目。
村民只要有所呼,干部肯定有所應。桂灣村3組兩名村民因為村道拓寬工程邊界權屬發生爭執,曹廉剛當天下午就喊上組長,既耐心傾聽雙方訴求,又巧妙運用政策法規講道理,同時也借鄰里鄉情進行疏導,半個小時雙方就握手言和。“群眾的矛盾糾紛絕大多數都是一些田邊地角、雞毛蒜皮,村干部下沉快一點,言語拿順了,事情理清了,調解就好辦了。”曹廉剛說。
“桂灣村每年需要調解的矛盾糾紛很少,這幾年更少,一般只有1至2起。”文宮鎮組宣委員高原表示,一方面是農村產業發展好,群眾經濟收入高,矛盾糾紛少;另一方面是村“兩委”干部對群眾訴求響應快,處理及時,群眾心氣自然就順,做到“小事不出村”。
6月15日,160余名省內外散文作家和詩人在哨樓村參加《文脈哨樓》《詩意哨樓》新書發布儀式。“百名作家寫哨樓、百名畫家畫哨樓、百名攝影家拍哨樓”,文藝圈的持續關注,讓哨樓走向更廣闊的公眾視野。
走進哨樓村,村服務大廳背后5000平方米的村史館讓人眼前一亮。哨樓村村史館分“哨樓春秋、紅色哨樓、鄉土哨樓、忠孝哨樓、展望哨樓”五個專題,從辜、李兩家族譜,明代哨樓手繪地圖,本地歷代耕讀走出的文進士、武舉人,到數十年前煤油燈、犁耙、老自行車、收音機——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老照片、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著哨樓文化歷史傳承和村莊鄉愁記憶,見證著哨樓歷史變遷與振興巨變。
村史館的策劃緣起優秀鄉賢的建議。深挖哨樓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依靠本村人士高質量策劃、設計、建設、布展,哨樓村村史館得到國家地方志辦、省市政府、政協各級領導充分肯定。引導鄉賢建言獻策、回鄉興業,成功推動“三公里旅游環線”、方曲河流域整治等多個項目落地,推動村容村貌有效治理,切實增強群眾幸福感。如今,地處方家鎮偏遠位置的哨樓村,人氣更旺了,名氣更響了。
“記得來路,回望鄉愁。”張國君認為,哨樓的變化是明顯的,干部群眾心底更自信了,來自各級的關懷關心更多了。
核心鞏固,振興提速。仁壽縣委組織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該縣持續開展鄉村“頭雁”培養工程、“后備干部”培育儲備三年行動,通過外引專業人才、內育鄉土人才、下沉民生人才,著力培育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頭雁”隊伍,實現以“頭雁效應”釋放“群雁效應”。據統計,全縣已有105名“80后”“90后”優秀人才擔當村級黨組織帶頭人,從符合條件的致富帶頭人、優秀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中推薦儲備村(社區)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600名、其他“兩委”干部后備力量739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和打下堅實的人才智力基礎。
采訪后記
嚴格說來,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普通、硬件基礎一般的4個村子,并不屬于那種容易吸引媒體關注的有故事、有顏值、能出彩的典型“樣本”。這次深入行走與采訪,卻讓人頗感意外并生感慨:傳統解讀中,鄉村普遍式微的丘陵農業縣卻有如此堅持、倔強向上的鄉村;在奔赴擁抱城市大潮中,也有“80后”“90后”逆向“回流”堅守鄉村,成為引領一方發展的領頭羊;在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下,還有懷揣傳統樸素情懷,對山鄉老人傾情關注的“巾幗”村干部……
從大山、復合、哨樓、桂灣的發展軌跡中,記錄和見證的是一場由黨建引領的鄉村全面振興,努力向上生長的不同發展路徑。在這些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里,或許能看見丘陵農業大縣探索鄉村全面振興未來路徑的多重可能與思考。
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于培育更多“頭雁”。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桂灣村的產業穩健、大山村的電商興農、哨樓村的鄉賢善治,以及復合村股份合作的鮮活實踐背后,其最終“操盤”均離不開一個個充滿銳氣和干勁、有著寬闊視野的黨組織領頭人。他們的故事印證著同一個不爭的事實:強健的組織核心、實干的“頭雁”擔當、深入的黨群同心,是丘區鄉村走向振興的強勁、恒久的人才支持與核心動力。
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善于集聚各方合力。哨樓村的張國君深諳鄉土密碼,善聚各方之力,以“黨組織搭臺、鄉賢帶頭、村民參與”之策,巧借村史館凝聚鄉愁記憶,撬動可為富礦的鄉賢資源;楊奕的“仁品富稼”聯合社和黃朝松、溫順利接力的跨村黨建聯盟,也彰顯著年輕一代超越一村一地的視野格局。事實充分證明,凝聚共建共治新力量,將分散的資源、人才與平臺緊密咬合,構建起開放共享、活力奔涌、各放異彩的鄉村振興共同體,能讓傳統鄉村煥發新生。
鄉村全面振興,應當緊緊擁抱互聯網。屏幕前為家鄉土特農產品大膽代言的楊奕用15.5萬點贊數據證明,云端趕集,也可以成為丘區“新農活”。復合村的劉帥兵,以“愛上鄉土味”微信公眾號為起點,將柑橘、蔬菜,生態豬、雞、鴨等土特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80后”的新農人,不再只是面朝黃土的守望者,而是手握鼠標、鏈接世界的“破壁者”。他們以敏銳捕捉時代風口,讓直播間變成新農具,電商平臺跨越田埂,借助數字重組鄉村產業鏈條,讓山鄉物產跨越山河,直抵城市。
夏日,行走在瓜果飄香的仁壽鄉野,我們見到的不只是自然豐饒的畫卷。組織堡壘的堅強保障與一群嶄新“頭雁”的銳意進取相互激蕩,已經悄然奏響了鄉村的振興交響。
支部“頭雁”當先鋒、黨員干部能作為、干群同心謀振興。大山、復合、哨樓、桂灣的強勁脈動,在仁壽山野播下點點星火,為傳統鄉村注入澎湃動能。一步一個腳印攀,一茬接著一茬干,如這個夏日的熱烈蓬勃,仁壽鄉村振興的未來圖景正漸次清晰,徐徐鋪展,朝著更美好更燦爛的鄉村美景大步邁進。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