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5-08-05 08:52:10
責任編輯:張莉
今年是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眉山基地成立的第2年,也是省市組織部門選派知名高校學生到眉山天府新區開展暑期實踐的第3年。
眉山天府新區著力打造人才“強磁場”。
在剛剛過去的40余天中,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的25名博士、碩士研究生投身到眉山天府新區(以下簡稱新區)科研創新、教育醫療、基層治理等各領域,留下了社會實踐的認真身影,也為新區帶來了人才與智慧的活力。
“新區給我的印象是年輕、熱情、充滿活力。”這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陳燁廣對新區的印象。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博士陳燁廣(右)。
實踐期間,他把實踐所在的視高街道跑了個遍。“視高街道新引進的眾多新興產業對于年輕人來說意味著巨大機遇。”通過實踐,陳燁廣深入調研了本地蓬勃發展的柑橘產業,并對成眉同城化戰略下新區發展的廣闊前景有了直觀而深刻的理解。
“我們參加了清華附中天府學校的高研實驗室項目,調研和調試了實驗室現有設備并與同學們就多種科創課題展開深入探索。”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生孟冠亞表示,在新區實踐生活中,嶄新的城市設施和濃厚的科技創新氣息讓他感觸頗深。
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孟冠亞(右)。
新區雖然是小城市,卻有著大舞臺。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博士劉行健等博士生們親眼看到了新建的醫院大樓、先進的醫療設備,也切身感受到帶教老師對醫學研究的專注和對患者的盡心盡責。他坦言:“指導老師不僅專業精湛,還積極與其他醫院、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努力提升新區的診療水平。這種務實進取的氛圍深深感染了我們,激勵大家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盡力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為醫院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新區百姓盡一份微薄之力。”
清華大學電子系博士欒唯瑾(左)和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博士劉行健(右)。
“新區的衛星產業發展快、路徑優、前景廣,新區未來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清華大學工物系的博士研究生王奇東在環天智慧公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后告訴記者,通過此次實踐,他了解了新區的衛星遙感技術在商業航天中的應用場景,并親身參與了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在各相關產業中的落地過程。
“新區環境特別好,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新區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地方。”“這里的生活節奏非常舒適,既充實又松弛。”“我能切身體會到在這里生活的幸福感很強。”……
清華大學工物系博士王奇東(左)和地學系博士李濤(右)。
生活環境、文化底蘊、產業縱深、服務溫度、醫療條件……這群高學歷的“城市體驗官”通過真實的體驗,為新區打出了高分。
“我很快就適應了新區的工作生活節奏。這離不開新區對我們的關懷,在生活上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保障。”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博士生吳達表示,來到新區實踐,清晰又深刻地感受到了新區“禮遇青年”的完整輪廓。
近年來,新區立足“新成都門戶、天府衛星城、眉山科創地”目標定位,將聚人氣、興產業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加速完善城市功能、聚力提升城市品質,高標準實施營城聚人。
“感謝新區領導的關懷指導,讓我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增長見識,收獲滿滿。”在新區青龍街道實踐的李凝慧,參與了青龍老街歷史建筑申報、困難家庭慰問、興隆街提升項目及啤酒節策劃,深入感受了基層工作的不易與溫情。
清華大學地學系博士李凝慧(右)。
李凝慧介紹,在街道工作人員的陪同介紹下,她上山下鄉、走村入戶,收集了來自基層一線的信息,如何讓機制創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如何讓老街出新走進現代生活,怎樣提升老百姓的滿意度、幸福感、獲得感……通過實踐,她對基層治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不僅如此,在環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實踐的王奇東,通過了解該公司實時在軌衛星數據,對遙感衛星在商業中的應用場景有了更深入的認知;欒唯瑾、張家慧、曹星星出入于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天府醫院手術室、實驗室,感受到的是導師毫無保留的經驗傳授……
清華大學國際研究生院博士張家慧。
“我們拿出了最真摯的誠意,盡全力為博士生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最優的服務、最好的環境,這是新區留給高校學子的C位。”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更多清華學子了解新區、選擇新區、建設新區,新區還持續跟進并配合博士生實踐項目需求,全力提供各項保障,努力把一次實踐延長為長期合作。
人才聚,事業興。
作為國家級四川天府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區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發展理念,以“聚人興產”為切入點,聚力人才“引育留”,著力打造人才“強磁場”,吸引各類人才如涓涓細流匯聚而來。正如結束實踐那天,陳燁廣所說:“新區不是送我們走,而是想辦法把我們留下來。”
清華附中天府學校的校園里,漫溢著他們探討問題的聲浪;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天府醫院的診室里,定格著他們專注的眼神;辦公樓的工位前,回蕩著他們鍵盤敲擊的清脆聲響;智能化的工廠車間里,閃耀著他們探索的智慧光芒;基層下鄉的田埂間,印刻著他們汗流浹背的足跡……
40余天的實踐中,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已在新區的沃土上留下深深的青春印記。
“到我們公司實踐的吳達,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幫助公司編寫了面形文件格式轉化程序,解決了公司拋光機器人加工程序通用性的難題,對我們工作幫助非常大。”四川歐瑞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向鐵軍稱贊有加。
環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趙凌園坦言:“同學們在地質災害監測以及超分辨率等技術領域提供了不少的創新思路,這為公司下一步的技術突破方向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博士深入街道果園調研,給街道柑橘產業提供了可行性建議,讓我們看到了博士生們嚴謹的態度和務實的作風,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高校人才服務地方發展的巨大潛力。”新區視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政說。
浙江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博士生汪輝到新區數字經濟和科技局,通過走訪服務企業、參與政務工作開展實踐。他建議,新區可建立“數字企業產業鏈圖譜”,整合浪潮等數字企業的產業鏈需求,梳理本地配套企業的技術短板,通過“龍頭帶中小”的結對機制,推動形成“核心企業+配套集群”的產業生態。
博士生到新區開展社會實踐,能有效推動高校人才資源與新區地方需求的精準對接和實踐成果的轉化運用,是校地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水平發展的真實體現,也為新區發展提供了新鮮的智慧支持。
建議新區繼續強化體教融合,推動體育項目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擴大各類時尚體育、新興項目的普及力度;建議新區持續強化人才引育,將合作高校院所當成橋梁紐帶,遴選“新區校園大使”,讓更多在校學子深入了解新區的優勢產業與發展機遇;建議新區強化智能制造技術中試平臺建設,支持工業軟件適配、精密加工等共性技術的中試轉化,為企業技改升級降低門檻……博士生們結合社會實踐見聞,為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記者感言
青春因夢而閃耀,人生因奮斗而精彩。在采訪的過程中,博士生們談及最多的是對于新區未來的期望。
立足“新成都門戶、天府衛星城、眉山科創地”目標定位,新區將聚人氣、興產業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加速完善城市功能、聚力提升城市品質,高標準實施營城聚人。
年輕的新區,蓄勢待發、動能強勁,特色產業發展快、勢頭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人才、渴求人才、珍愛人才,力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住房、教育、醫療……這些吸引年輕人扎根城市的核心考量因素,都成為了新區著力提升、努力補齊的方向。在新區現代化建設的壯闊畫卷中,新區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不斷提升著城市綜合承載力,也成為無數人選擇新區的硬支撐。當新區把“后顧之憂”變為“安心底氣”,這座生長中的新城,自然成為年輕人青春奮斗的熱土。
以“聚人興產”為重要切入點,新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人才的引育上大膽嘗試、不斷探索與創新,不僅與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江蘇大學等知名高校合作,還引進許多高精尖技術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接下來,新區將緊扣人才實際需求,積極營造愛才、惜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圍,持續深化校企合作,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高質量就業機會,推動人才與產業雙向賦能、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