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1-07-01 10:53:40
責任編輯:衛琳霞
22年朝夕與共的默默陪伴,22年永不言悔的不離不棄,他們用真情、真心、真誠撐起一個家。病魔沒有打垮他們,貧困沒有打敗他們,他們在不幸之苦上孕育出了幸福之花,這就是仁壽縣始建鎮來鳳社區9組居民辜花群家庭。2019年,辜花群家庭榮獲“眉山市首屆文明家庭”稱號,2020年榮獲“四川省文明家庭”稱號。
今年65歲的辜花群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癥,一只腳腫大變形,走路一瘸一拐,但家務和農活卻一樣不落下。丈夫張其林是一名屠夫,能掙錢養家,家里很早就修了新房子。日子雖然好過,但兩人多年卻一直無子女。
1999年9月的一天早上,張其林到隔壁鎮收豬返回途中發現了一名棄嬰,便抱回了家。辜花群看到襁褓中可愛的小女孩兒,母愛油然而生,夫妻倆決定收養,為小女孩兒取名“張小琴”,細心呵護著。
但好景不長,夫妻倆看到同村同齡孩子都能活蹦亂跳了,可小琴卻反應遲緩,兩歲了還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到醫院一檢查,才發現小琴患有先天殘疾,醫院確診為腦癱。夫妻倆不甘心,帶著小琴四處求醫,連民間的醫術都用上了,也不見病情好轉。家里的積蓄也被一點點掏空,親戚、鄰居勸夫妻倆放棄,可夫妻倆實在狠不下心。“小琴的親生父母拋棄了她,又患有腦癱,如果我再拋棄她,那就等于把她往死路上送。”夫妻倆決定照顧小琴一輩子,丈夫張其林負責掙錢,辜花群負責小琴穿衣、洗臉,喂飯,端屎倒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也許是他們的善舉感動了上天,2003年,小琴4歲那年,張其林又撿回一個女棄嬰,這個小女孩乖巧可愛,身體健康,她的到來為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希望。
那些年屠宰生意越來越難做,家里的積蓄所剩無幾,為了一家人的生計,2005年,張其林決定外出務工,辜花群負責照顧兩個女兒。張其林年齡大又沒手藝,只能做一些打雜的活,一個月能掙一千元。辜花群接過親戚家的田地加上自己家的兩畝共5畝多田地種上了玉米、小麥、水稻。每個月,辜花群和張小琴有低保和殘疾人補貼,一家人勉強能生活。
“她自身有殘疾,走路一瘸一拐,有時看到她抱一個,背一個,還要去做飯、洗衣,操持家務,簡直太苦了。”鄰居陳廣蓉告訴記者,那幾年,她只要空了都會來幫辜花群照看小孩,不少領居主動給辜花群家送衣服、送菜。
由于太過勞累,辜花群患上了風濕病,行走越來越困難。丈夫張其林只好回到家,一邊打打零工,一邊照顧老婆和孩子。2014年,辜花群的家庭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小女兒上學不用花錢,還得到殘聯、婦聯、鎮干部、社區干部、志愿者們等的關心和幫助;2020年,辜花群家又納入特困戶,丈夫張其林被安排做社區保潔員,加起來每個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平日里,辜花群和張其林勤勞節儉、熱心助人、團結鄰里,家里的蔬菜、水果成熟了,送給鄰居品嘗,鄰居殺豬過年,張其林主動幫忙,鄰里關系十分融洽。
如今,辜花群只能靠拐棍走路,丈夫張其林承擔起了家里所有的家務。張其林每天早上6點起床,洗漱好后便拿著掃帚和撮箕,清理村道和兩邊的垃圾,沖洗路面。8點回家給大女兒穿衣洗臉,再抱起來固定在輪椅上,準備一家人早飯的同時喂鴨子、喂豬、洗衣服。吃完早飯后,到田地里干農活,中午又回家準備午餐。下午睡會兒又繼續做農活,推著大女兒出門走走,又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晚餐。22年來,一家人相依為命,卻從未一同出門游玩,這是夫妻倆不敢奢望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自身都有殘疾的辜花群和丈夫要去收養兩個孩子,認為這樣做太不可思議了,辜花群的回答只有一句“這是命中注定的”。在她看來,自己遇到了就要好好去做,所以他們堅持著,從未抱怨。
人們常說,做好人難,做一輩子好人更難,辜花群和丈夫卻做到了,他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兩個與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系的孩子,他們是了不起的父母。
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丹梅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郵箱:msxwwb@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