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3-26 10:25:26
責任編輯:雷堯
夏嘉憶 眉山網記者 雷卓鳴
彭山區堅持“見河長、見湖長”向“見行動、見成效”轉變,行政負責向黨政同責轉變,區屬管理向區域統籌轉變,河道管理向流域管理轉變,單一行政管理向社會共同治理轉變,2018年至今年2月,10條流域全面完成水質改善目標任務,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
巡河督導重成效。該區三級河長每次巡河,堅持把每月水質檢測通報提示的污染治理重點進行現場查看,走訪周邊群眾,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緊密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對癥治理,目標任務到部門,督促檢查責任到人頭,限期整改“回頭看”,流域治理保護事半功倍。據悉,毛河排查污染源點位12個,今年2月高錳酸鹽、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分別由入境斷面的9.63、1.140、1.520、45.4下降到2.75、0.581、0.281、17.8,分別下降71.5%、49%、81.6%、60.8%,地表水水質由入境的劣五類上升到四類。
黨政同責,齊抓共管。建立健全區委書記任第一總河長,區長任總河長,鄉鎮黨委書記任河段長,鄉鎮長任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村(社區)書記任河道長,主任任巡河督導員的河長制黨政同責組織體系,并根據崗位人員變動,調整補充,無縫對接,確保河長制工作連續性。區委辦、區政府辦、區河長辦,各鄉鎮黨鎮辦、河長辦共同協調黨政部門抓落實,河長制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區域統籌,綜合治理一盤棋。該區流域綜合治理涉及面廣,所涉水系地域因素多,條式區屬管理面臨困境。全區下功夫把流域跨行政區域的支溝、渠、塘、堰納入河長制,實現全覆蓋綜合治理。其中,江口鎮率先建立小微水體管理保護機制,落實土橋村1組劉家溝等40條溝、茶場村2組紅光支渠等3條渠道、遠景村1組山相塘等28口塘支溝、渠、塘由所在村民小組組長任職溝、渠、塘長,致力解決水環境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
推進河道流域化管理全覆蓋。該區建立健全跨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上下游、左右岸聯防共治機制,做到行動配合、同步治理、信息共享、同防共治。區政府與成都市新津縣簽訂岷江聯防共治協議,抓好配合措施落實,岷江彭山段2018年至今年1、2月地表水平均水質持續保持三類。
強力推進流域社會化治理。通過會議、新聞媒體、發放張貼宣傳資料、制作公示宣傳牌、走訪座談等形式,廣泛宣傳動員廣大群眾投入流域綜合治理。聘請民間河長、社會監督員,廣泛接受社會監督,群策群力治河治水。以政府資金投入主渠道,引導社會和民間資本投入河湖庫綜合治理。據了解,2017年以來,該區河湖庫治理年度投入達1億元以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