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8-26 09:41:51
責任編輯:熊莉
整齊的川西民居、寬敞的柏油路、長勢喜人的晚熟柑橘、喜笑顏開的當地群眾……8月24日,東坡區尚義鎮龔村2組村民劉玉珍從家門口的友情養老托護中心下班后,來到村文化廣場,和鄉親們一起跳壩壩舞。“我家的土地流轉出去了,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們搬進了新家。現在我在養老院上班,每月有固定收入,還能方便照顧老人,生活過得非常好。”劉玉珍喜悅地說。
龔村位于眉山城區以西,距中心城區僅8公里。10年前,這里還很落后、貧窮,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子十分艱難。如今,全國首批“綠色村莊”、全國“法制示范村”、四川省新農村綜合體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一塊塊“金字招牌”,讓龔村村民步入了小康生活。小康生活從何而來?尚義鎮黨委負責人透露“秘籍”:示范引領+環境提升+良序善治,正是龔村群眾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的源泉。
□本網記者 劉娟
(資料圖片)
“頭雁”帶頭 “群雁”跟飛齊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帶頭。站在郁郁蔥蔥的荷塘邊,龔村黨支部書記李杰介紹,這方荷塘叫王大塘,10年前,這里是傳統的魚塘,周邊是破舊的農房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
“過去村里發展傳統農業,栽種的果樹品質不優,村民僅能滿足溫飽。如何帶領村民致富,成為村黨支部考慮的首要問題。”李杰介紹,在鎮黨委和村黨支部的引領下,龔村結合實際,重點推進晚熟柑橘以及藍莓等水果產業、黃顙魚苗為主的水產養殖、食用玫瑰為主的花卉種植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走出了“一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為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龔村讓黨員干部做好示范,同時根據黨員年齡、特長,組建了綜合管理服務、康養服務、農旅融合發展、花果魚特色種養4個黨支部17個功能性小組,免費為柑橘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功能性小組,拓寬產品銷售渠道,推進全村水果產業發展。目前,該村已發展桔橙面積8000余畝、葡萄面積500畝、藍莓面積100畝、水產養殖面積1000余畝、花卉種植面積400畝,年產值近2億元。去年,該村人均收入達3.3萬元。
“龔村的發展,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功不可沒。只有頭雁率先垂范,形成‘頭雁先飛領飛、群雁跟飛齊飛’局面,才能更好地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奔康。”李杰說,為了招引更多人才回村發展,近年來,該村不斷加大對返鄉農民工的回引培養,力求將優秀返鄉農民工培養為黨員,將黨員農民工逐步培養為村干部,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的“領頭雁”。
比學趕超 提升人居環境
小康生活,既體現在村民收入上,更體現在人居環境上。走進龔村2組村民王艷芳的家,現代化的櫥柜廚具一應俱全,寬敞的院壩四周,種滿了各種花草。王艷芳說,自新農村建起來后,村里就開始進行“田園花園農戶”評比。“我們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來村里耍的人也越來越多。”王艷芳欣喜地說,她家的小超市快開業了,期待以后的日子越來越好。
為提升居住環境,龔村不僅鼓勵群眾對自家進行美化評比,還通過路長、花園長、樓棟長、戶長、田園長“五長制”,實施網格化治理,解決公共區域無人監督、無人看護的難題。“比如路長,就要監督責任路段交通安全隱患整治、環境衛生治理、沿路農戶房屋的規范和美化。”李杰坦言,“五長制”已經成為該村提升人居環境的長效機制。
此外,該村還通過壩壩會、“小手拉大手”等活動,動員引導群眾全面參與垃圾分類,設立了紅黑榜、積分管理機制,對群眾分類情況進行考核監督。“隨著垃圾革命、廁所革命、污水革命的不斷推進,目前,龔村已初步形成一墻一畫、一戶一景、一路一美、一村一色的美麗鄉村風貌。”李杰表示。
三治融合 提升居民幸福感
“禁止在集體和農戶房屋外墻亂涂廣告,違者處以200元/起罰款……”在龔村村委會,16項村規民約和村黨務、村務、財務公開欄格外顯眼。這是龔村在追求小康生活中,以德治、自治、法治“三治融合”提升治理能力的一個體現。
為增強村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該村始終堅持以德治為基,提升素質;以自治為本,束身自重;以法治為盾,“定分止爭”。在健全自治體系中,該村在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基礎上,同步組建了“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倡導新風正氣。在德治方面,通過深入開展“五亮”評比行動,評選“星級文明戶”、尚義榜樣等,弘揚社會正能量。在法治保障上,在人群相對集中的區域,選擇1戶群眾威望較高的農戶設立矛盾糾紛調解院壩,由鎮司法所、鎮派出所、鎮綜治維穩中心、鎮宣傳文化服務中心干部開展“警民巡回大講堂”,定期到矛盾糾紛調解院壩開展法制宣講,用鮮活的案例和短片不斷強化群眾法制意識。
如今的龔村,鄰里和諧、環境優美、生活富裕。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初期,富起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志軍四兄弟,將栽種的5000公斤耙耙柑捐獻到抗疫一線。“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在社會需要的時候,我們也要盡點力。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幸福、小康。”樸實的語言,透露出李志軍對小康生活的最美詮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