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9-22 09:38:53
責任編輯:熊莉
金秋時節搶收忙。記者 向哲 攝
□本網記者 劉寅 文/圖
金秋時節搶收忙。8月中旬至今,眉山各地緊鑼密鼓開展秋糧收割作業,現已基本收尾,且成果喜人。
在前旱后汛的不利條件下,今年的豐收更顯來之不易。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各農業農村部門,并前往田間地頭,探尋全市上下群策群力,科學施救,堅定“保糧穩產”信心,為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作出的不懈努力。
樸永祥駕駛收割機在田間收割。
擴種增量
夯實糧食生產基礎
9月18日,東坡區尚義鎮熊公村4組。村民樸永祥正駕駛收割機收割自家田里最后十余畝水稻?!敖裉炀湍苋渴崭钔戤?,隨后還要盡快完成田間排水作業,為后續的晚秋生產及小春生產工作做準備。”樸永祥說。
在樸永祥的田地里,尚未收割的水稻生長得十分挺拔,幾乎未見汛期造成的影響。“今年專門種植了抗倒品種的水稻,期間還增施了鉀肥,進一步加強其抗倒能力,在汛情期間發揮了大作用?!睒阌老榻榻B,連續的降雨導致田中積水很難排盡,下一步將進行人工清理,待積水全部排出后,再種植藥材、秋菜等作物。
尚義鎮是全市較大的糧食生產地之一。截至目前,該鎮秋糧收割工作已基本完成,僅存數百畝晚稻也將于10月中下旬完成收獲。“據初步統計,今年全鎮糧食產量相對穩定,較去年而言,可以用‘穩中有升’來形容?!痹撴偣ぷ魅藛T表示。
該鎮三合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克勤介紹,今年4月起,連續的春旱給合作社的泡田栽秧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此后東風渠對灌區及時進行補水,讓大家對糧食豐產恢復了一些信心。但入夏以來的汛情又給今年的糧食產量造成了一定影響?!皟H我們合作社就有數百畝稻田被淹,很多水稻發生倒伏現象。據內部統計,今年合作社的水稻畝產大約會減少3%左右,但因播種面積的擴大,加之施救及時,總體產量較之去年并不會降低?!瘪R克勤表示。
東坡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該區大春糧食擴種任務為4700畝,實際擴種面積超過5000畝。“早在大春生產工作伊始,我們就在尚義鎮召開了全區大春糧食擴種任務現場會,將任務分配到全區各園區、鄉鎮,并壓實責任?!痹撠撠熑苏f,“因為播種面積的增大,即使存在汛情帶來的影響,我們對今年全區糧食產量仍然保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沒有問題。”
不僅東坡區。記者先后采訪我市其他區縣農業農村部門了解到,目前洪雅縣已完成秋糧收割14.6萬畝,丹棱縣完成11.72萬畝,包括仁壽、彭山、青神秋糧收割工作皆已臨近尾聲。各區縣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皆對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充滿信心,目前包括晚秋生產及小春生產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開展中。
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小春糧食實現播種面積和產量“雙增長”,播種面積25.6萬畝、產量6.5萬噸,分別同比增長0.05%、0.7%。通過推廣復耕、間套作擴種等措施,全市大春糧食擴種3.56萬畝,大春糧食播面達271.56萬畝,同比增長1.3%。目前大春糧食搶收順利,已完成水稻收割129.6萬畝,全年糧食增產豐收有較好基礎。
尚義鎮糧食收割現場。
群策群力
救災補損確保糧安
回顧今年的大春生產工作,在前旱后汛的不利條件下,我市各級各部門黨員干部同廣大農戶、農技專家一道,緊密協同、科學施救,將災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4月大春生產工作伊始,受連續旱情影響,我市仁壽縣和東坡區部分鄉鎮出現缺水現象。為確保泡田栽秧工作順利開展,各地相關部門累計修復改造提水設備1448臺,共提水6328萬方,灌溉面積超過22萬畝;投入農機具4.5萬臺,抗旱澆地13.9萬畝。同時,市水利部門積極向東風渠爭取按最大流量對灌區進行補水,結合市氣象部門人工增雨作業,極大程度上緩解了旱情。在記者走訪過程中,多位農戶表示,雖然今年旱情持續時間較長,得益于積極自救,對全年糧食產量基本不構成影響。
入夏以來,我市連續遭遇強降雨天氣,隨之而來的汛情對全市糧食生產帶來持續挑戰,具體表現為部分地區農田被淹,多地水稻發生倒伏等現象。對此,各級相關部門科學組織抗災自救,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為保障糧食安全、實現既定目標貢獻力量。
汛情期間,東坡區永壽鎮、富牛鎮等地水稻受災較重,尚義鎮、萬勝鎮等地玉米受災較重。整個7至8月,該區農技專家扎根一線,對受災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并與農戶面對面交流,提出科學減災措施,堅定“保糧穩產”信心?!案鶕r作物受災情況,指導農戶及時開展排澇工作,并扶正倒伏莊稼,搞好葉面清污等。同時,利用降雨間隙,組織農戶及時開展搶收、搶曬糧食作物,防止谷物發芽、霉爛?!痹搮^農技專家朱永忠表示。
在彭山區,該區農業農村局在防汛救災一線組建臨時黨支部,成立“黨員先鋒隊”等6支防災減災工作指導組,組織黨員干部、志愿者等100余人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戶開展生產自救。
在仁壽、洪雅、丹棱、青神等地,由黨員干部、農技專家組成的服務隊在汛情期間成了一道道“紅色風景線”。
通過協調農機聯合開展收割工作,我市絕大部分農田利用降雨間隙及時完成作物搶收,確保顆粒歸倉。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我市建立分片包干聯系督導制度,組派精干力量進村駐點,對全市20萬畝秋季糧食生產實行全程跟蹤指導,開辦“田間課堂”60期,發放《災后糧油作物恢復生產技術措施》等技術指導資料3萬余份,累計完成統防統治田塊123萬畝。同時,強化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監測和農情分析調度,科學研判,及時發布災害預警,推進科學抗災,確保秋糧安全成熟、豐收到手。
農機在田間開展收割作業。
緊鑼密鼓
搶抓晚秋“最后一關”
晚秋生產是全年農業生產的最后一道關口,抓好晚秋生產對確保全年農業特別是糧食豐收至關重要。
早在今年7月,市農業農村局即下發了《關于切實抓好2020年晚秋生產的通知》,對我市各區縣晚秋生產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重點提出:
突出抓好秋洋芋。重點抓好稻草覆蓋免耕栽培秋洋芋、秋洋芋套種油菜種植模式推廣,選好脫毒早熟良種,積極擴大秋洋芋種植面積,確保全市秋洋芋面積達到10萬畝,鮮薯總產達到10.5萬噸。
積極擴種秋大豆。深入貫徹落實部省大豆振興計劃,依托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項目,積極引導群眾在適宜地塊種植秋大豆,積極發展加工豆制品用大豆、鮮食大豆等不同用途大豆,提升大豆有效供給。
穩妥擴大秋季菜。根據區域特點和市場需求,積極穩妥擴大秋季菜種植。以岷江、青衣江兩岸和城區近郊為重點,大力發展鮮銷蔬菜,保障市場供給;以空閑水稻田和幼齡果園為重點,大力發展適宜加工蔬菜,保障泡菜加工原料需求。
大力開發秋雜糧。秋季雜糧生育期短、價格高、市場銷路好,要引導群眾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發秋豌豆等秋雜糧,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適度發展秋果茶。根據各地生態氣候條件和市場需求,加強柑桔、秋茶科學管理,提高果品、茶葉品質效益;合理調整果茶產業結構和品種結構,宜果則果、宜茶則茶,抓住秋季果茶栽種的關鍵時間,推進晚熟柑桔和綠色有機茶發展。
“秋雨多、濕害重是我區氣候特點之一,田間排濕是晚秋生產成敗的關鍵?!睎|坡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區晚秋生產工作已全面展開。把晚秋作物當成一季正種莊稼,該區要求各鎮及時組織力量,協助農戶疏通“內外三溝”,增強農田排水排濕能力,確保晚秋作物正常生長,保證完成全年增產增收目標任務。
“目前我縣水稻、玉米等主要大春糧食已全部歸倉?!鼻嗌窨h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我們對全縣晚秋糧食生產作了細致分析,發放了秋洋芋生產技術指導、林下種植秋大豆獎勵辦法等,在抓好晚秋糧食種植基礎上,今年全縣糧食生產有望擴種突破4000畝以上。”
“按照‘穩面、提質、增效’的總體思路,我們的具體目標是全市發展晚秋糧經作物面積50萬畝,其中秋洋芋10萬畝、秋玉米3萬畝、秋紅苕5萬畝、秋大豆2萬畝、秋菜30萬畝?!笔修r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