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7-13 09:55:44
責任編輯:何海娟
“往年,我們都通過提灌站取水。如今,有了高標準農田項目,利用輸水管道輸水既方便又省時省力,我們再也不用為取水難的問題發愁了。”7月10日,在東坡區復興鎮原紅陵村(現合并至金花社區),談及高標準農田帶來的好處,種植了5畝水稻的村民陳學書高興地說。
近年來,東坡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農業農村工作重要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強區。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升農業效益
“我們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加快鄉村產業振興的重大工程,大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東坡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東坡區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
記者在原紅陵村田間看到,寬約1米的蓄排溝沿著農田一路蜿蜒。金花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囤水田坎和輸水管道建設完成后,收割機能夠暢通進入稻田,機器收割取代以前的人力收割,大大減少農民的勞動力消耗;收完谷子后,所有囤水田還可以多種一季青菜等小春作物。
自從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當地農戶增產增收30%以上。“目前已修建道路2869米、排洪溝渠4096米、囤水田坎40米,管道安裝1940米,項目區3000畝土地能夠實現旱澇保收。”東坡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東坡區思蒙鎮宋堰村有3000余畝耕地,淺丘與平壩兼有。其中,占全村耕地面積近一半的壩區,田塊高低不平,不僅耕作難,排灌更難。處在地形低洼的“爛泡田”,積水排不出去,每年只能種一季水稻;而位于地形較高的“高塝田”,又因為水源上不去,每年全靠抽水灌溉,雖能種上兩季作物,但提灌成本偏高,種田收益并不理想。因此,改善和提升農業生產條件,便成為當地干部群眾多年的愿望。
去年秋冬,東坡區在宋堰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平整土地1053畝,新建排灌溝渠7110米,新修硬化道路6793米。“項目的實施,徹底改善了群眾的生產條件,提高了機械耕作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東坡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曾經零散、不規整的“巴掌田”,變成集中連片的“大塊田”——這是東坡區多悅鎮東風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帶給記者的直觀感受。“路寬了、溝渠整治了,群眾反映相當好!尤其是今年遭遇高溫極端天氣,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好處一下就凸顯出來了。”該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連日來,記者走進東坡區復興鎮、思蒙鎮、多悅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放眼望去,一丘丘農田方方正正,水泥路、排灌渠縱橫交錯,綠油油的秧苗望不到邊。
“因地制宜把綠色田園打造成生態公園,使之成為全市農田建設的‘顏值擔當’。”東坡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全區上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高標準農田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防止了農業面源污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區2019年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全面停工。為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該區出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二十二條措施》,鼓勵施工企業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及時復工復產;組建金融服務專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籌資投勞。
同時,為強化改種擴種,東坡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指導鎮村和種植大戶通過“糧—油”“糧—菜”等種植模式,將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用于糧食生產。項目區農戶紛紛響應,將苗木改種為大豆,將零散種植的茶葉、藤椒、果樹等田塊調整歸并為大田,用于糧油生產,糧食擴種面積200余畝。此外,針對土壤質量改善,積極宣傳推廣深施培肥技術,將耕地質量提升與田型調整工程結合起來,由業主采購微生物有機肥,在土地平整時,使用大型機械深翻混合,實現肥料深施。
為保障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質量,順利完成省、市對項目的考評,東坡區通過政府采購確定了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對項目進行跟蹤考評,保質保量推動項目建設。目前,該區已建成高標準農田55.76萬畝,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5.5%,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6%。
【采訪后記】
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手段,是促進小農產業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重要抓手,是糧食生產的一項長期性戰略性舉措。近年來,東坡區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運用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綜合治理改造,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力促進了全區現代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
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各級各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建設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意義,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必須科學布局、統一規劃,嚴格標準、加大投入,切實做好建設工作;必須加快項目進度,嚴格項目驗收,落實建后管護,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東坡區始終堅持統一規劃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持續改造提升,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夯實現代糧食產業發展基礎,全力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莫思敏 記者 王允浩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