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3-01-17 19:37:17
責任編輯:雷堯
1月6日,記者走進彭山區謝家街道漢安村,只見一群群排列成一字型的村民身著防水膠靴,正在田間收獲澤瀉果實,三輪車則穿梭田間運輸澤瀉……
澤瀉是一味中藥材,秋種冬收,和水稻春種秋收正好相反,水稻和澤瀉循環種植,可將水田一年四季都利用起來。
據了解,這樣的稻藥循環種植在彭山區已實施四十多年,曾占據川澤瀉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新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該區田間地頭實地探訪。
豐收的喜悅 村民腰包更鼓了
俗話說:“入了秋,萬事休;進了冬,萬事空”,辛苦忙碌了一年的村民,此時也進入了農閑時節。然而,在漢安村的澤瀉田里,卻是一派忙碌的豐收景象。
村民采收澤瀉。
“澤瀉地上莖葉枯萎了,說明埋在土里的塊莖已經成熟,可以采收。”走在漢安村依田而建的鄉村“彩虹道”上,村黨委副書記劉進軍向記者介紹村里的澤瀉采摘情況。放眼望去,連片的澤瀉葉子已褪去翠綠,泛著枯黃。村民們忙碌的身影,成了寒冬田野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據介紹,漢安村是彭山區最大的澤瀉種植區,全村澤瀉種植面積6600余畝,產值近4000萬元。
“今年收成不錯呀,我這一百多畝澤瀉,賣個五六十萬元沒問題的。”一處澤瀉田里,漢安村種植大戶岳玉花,正和工人們一起忙著采收澤瀉。
為了搶抓這一黃金采摘期,一大早她便加入了采收隊伍當中。“一月初正是澤瀉大面積采收期,我每天都要雇用三十多名工人采收、烘干澤瀉。”岳玉花說。
在岳玉花家的澤瀉烘干房里,澤瀉在烘烤下不斷冒著熱氣。“以前我們都自己在家里修個坑,燒煤來烘干,煙大、味道難聞,還不好控制火候。現在我們用的是生物質燃料,環保、方便,到時間加燃料就行。”岳玉花說。
村民在收集轉運澤瀉葉。
村口,外地中藥材收購商陳山平正開著車朝澤瀉田方向駛入。“劉書記,我又來啦,看來今天我又要滿載而歸了!”見到劉進軍,陳山平高興地與他打招呼。
“我就是沖著彭山澤瀉來的!”據了解,今年已是陳山平來漢安村收購的第4個年頭,是這里高品質的澤瀉讓他堅持每年按時上門。“今年成品澤瀉(烘干后的澤瀉)收購價每公斤二十多元,品質好的價格更高。”陳山平說,彭山的澤瀉外形好、色澤白、表面光潤、質地緊密、粉性足,品質在全國都名列前茅。
據了解,澤瀉在當地人工栽培已有40多年歷史,農戶積累了很多栽培經驗,品質好產量高,每畝大概收1200公斤,烘干后250公斤左右。
劉進軍給記者粗略算了一下,按照每公斤20元的價格,每畝澤瀉毛收入在6000元以上。“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呀!加上上半年種水稻,村里種植戶們每年每畝地可收入近8000元。”劉進軍說。
在漢安村,除了種植戶,普通村民們也能有收入,甚至還是雙份。
“我把土地流轉出去給他們種澤瀉,可以收一筆租金,每年采收時節,我又可以給種植大戶們打工,幫他們采收,這又是一份收入。”61歲村民王淑群說,自己這個年紀還能有不錯的收入,真的很滿足,不靠兒女一樣生活得悠閑自得。
忙碌的時節,許多種植大戶每天都會雇上百人務工。“包吃飯、包接送、拿時薪,農忙150元9個小時,農閑110元,附近的村民都愿意來。”劉進軍說,村里有了產業,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
增收有秘訣 讓“冬閑田”變“增收田”
四五十年前,彭山區很多鄉村還是傳統稻田,每年8月水稻收割后,稻田便處于閑置期,有些會種點油菜、蔬菜等,有些就直接閑著,這也導致村民們收入并不高。
如何讓“冬閑田”變“增收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彭山區便開始進行探索。
彭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卓柯告訴記者,當時,為進一步拓寬廣大群眾的增收渠道,提高稻田利用率,當地農業部門組織各村社干部,到外地參觀學習,尋找適合彭山區地理氣候的高經濟效益農產品。
參觀組了解到,澤瀉和川芎都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中藥材,在全國中藥材市場上十分暢銷。澤瀉在每年8月中旬左右移栽,12月底到次年1月上旬收獲;川芎則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種植,次年4月底至5月上旬收獲。它們正好與水稻種植的時間錯開,兩者輪作,最終可實現一田雙收益。
村干部與村民們交流澤瀉采收情況。
最終,彭山確定了走“水稻+中藥材”輪作的新路子。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1980年左右的一個夏天,漢安村當時的領導班子帶著村民頂著烈日,在一塊剛收割完的集體稻田試點種下第一批澤瀉。
第一個“吃螃蟹”的村,也因此收獲了“第一桶金”。輪作的第一年,產值比往年翻了一番。村民們嘗到了甜頭,紛紛想要加入。
如今,不僅在漢安村,彭山區謝家街道義和場社區、公義鎮欣榮村等地都有不少村民種植澤瀉、川芎。目前,該區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3萬畝,其中澤瀉1.8萬畝,川芎1.2萬畝,產量0.75萬噸(干產),產值約1.45億元。
記者了解到,為打響彭山中藥材品牌,當地各村社還以“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成立了多家中藥材合作社,組織專家講課,采用統一標準農資供應、田間管理、質量檢測等,確保中藥材種植的質量安全。同時,完善種植、加工、儲存、銷售產業鏈條,為中藥材產業發展積蓄動能。
有了合作社搭臺,村民們種植中藥材更加有底氣、有信心。
在距離漢安村不遠的公義鎮欣榮村,村民趙偉和父親正忙著給地里的川芎施肥。
“以前,我們家只有十來畝稻田,一到秋冬還閑置著,一年下來沒掙多少錢。現在,我們流轉了近一百畝土地種川芎澤瀉,收入非常可觀。”趙偉說,是村里開出的致富“良方”,讓他們一家的生活有了質的改善。他還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從供種子、管理,到收獲,合作社全程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并負責聯系銷路,他也不用操心。
同樣做好服務的還有彭山區稻藥園區產業服務中心。
“又來一車,大伙兒快來幫忙。”當天下午,彭山區稻藥園區產業服務中心門口,負責人正與工人們一起卸下剛從地里運來烘干的澤瀉。該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心擁有21臺中藥材烘干機,每臺烘干機一次可以烘干5噸中藥材,烘干一噸收取1000多元的服務費。在當地,許多種植戶都愿意將自家的澤瀉、川芎等運送至此烘干,既省時省力,又環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彭山區農業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用足用活國家產業政策,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全區中藥材生產規模化、規范化和優質化,讓中藥材成為彭山區又一個閃亮名片。
來源丨眉山日報全媒體記者 辛凱 馬詩雨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3816685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