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19-05-13 09:49:06
責任編輯:趙娜娜
為有源頭活水來
——優化營商環境的“青神實踐”
眉山網記者 王麗
“只需要1個多星期,專門為我們建的5G基站就可以建好。5G技術應用到公司大數據中臺后,生產效率將提升30%以上,對于公司加快兩化融合與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月7日,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龍德說,在當地政府、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全市首家5G+機械制造在德恩精工啟動基站建設,將于5月16日正式開通。
這是德恩精工在智能制造升級路上的有益探索,也是青神縣建設全國特色產業示范縣,推動機械產業高質量發展結出的又一豐碩果實。
問渠那得清如許?
德恩精工一直走在信息化建設的前沿,早在2010年就成為四川省典型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公司2017年啟動“云上智造”項目建設,2018年“牽手”阿里云,并于今年2月入選全國企業上云典型案例。就在上個月,公司首發成功過會,擬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政府為解決企業用人難、難留住人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優先給學習型人才、外地人才安排公租房,給予本科生補助等,把技術員留在企業,對我們企業的發展有極大好處?!敝x龍德說,公司去年還獲得該縣促進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資金10萬元。正是這一股股政策“活水”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加速了企業由傳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新模式轉型升級的步伐。
“活水”不僅流向了德恩精工。據統計,2018年,該縣相關部門主動“跑省到市”,爭取專項資金1834萬元支持工業企業發展;為工業企業申報使用市級應急轉貸資金1.4億元;企業簽約直購電量1.2億度,節約企業用電成本300余萬元。此外,2017年-2018年,該縣兩年兌現“扶持跟著項目走”補助資金4000余萬元。
“活水”讓企業發展“如魚得水”。2018年,該縣國內生產總值79.12億元。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44.37億元,占全縣經濟總量的比重達56.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59%。目前,該縣共有機械加工企業112家,形成了以德恩精工為龍頭的全國最大傳動件生產基地、以青城機械為龍頭的實木機床生產基地、以德鑫航空為基地的航空地面設備生產基地、以丹甫制冷為龍頭的全國最大小型壓縮機生產基地。2018年,全縣工業產值達103億元,其中機械類占比43%。
大河有水小河滿
據統計,青神縣目前的100余家機械產業經營單位中,小微企業80余家,年產值約40億,同規上企業一樣,是拉動青神機械產業增長的中堅力量。如何讓政策“活水”攪活龍頭企業河水的同時,也為中小微企業“解渴”?需要政策差異化支持。這一點,從青神力興機械產業孵化園的建成投用可以看出。
“我們項目若按照正常的申報、審批流程最快也要2年左右才能實現運營?!蓖顿Y2億元、占地120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的青神力興機械產業孵化園總經理謝臨回憶道,該縣在項目完成環評等前置必要手續的前提下,對其他審批事項采取模擬預審,有效解決各審批事項互為前置、互相制約的問題,大大縮短了審批時間,項目自2017年8月簽訂投資協議到一期項目企業入駐投產僅用了8個月。目前,園區已入駐小微企業30余家。
大河有水小河滿,各種差異化政策引導了更多“活水”流向中小微企業?!敖酉聛恚覀儗⒓涌燧爡^內中小微機械加工企業‘上云’工作,并以德恩精工為龍頭,推出以其為核心的綠色鑄造園區,助推青神縣乃至全市高端智能機床產業的發展?!鼻嗌窨h經信局局長賈靖宇表示,這將進一步激勵青神縣機械加工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據介紹,到2021年,青神縣計劃建成5個數字化車間,實現10家企業上云。通過龍頭引領、鏈條延伸、集群共進,產業集群的裂變擴張,將產生巨大的輻射力,成為機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放水養魚魚更歡
閃光的成長軌跡,折射出一個個企業頑強拼搏、茁壯成長的身影,也折射出青神縣委、縣政府“放水養魚”的扶持。
“我們寧可讓政府過緊日子、苦日子,也要讓企業過寬松日子、舒心日子。”今年3月,青神縣委經濟工作暨全縣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強調,營商環境是“軟實力”,需要“硬措施”來托底——
完善法治環境,讓企業家安心。制定出臺《青神縣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檢查行為暫行辦法》,對縣內各行政執法機關的執法計劃的制定、執法人數、執法次數、執法程序、執法行為等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行政執法機關和人員對企業實施行政執法檢查,不得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實施行政執法檢查后3個工作日內向企業以書面形式反饋行政執法檢查情況。
完善要素保障,讓企業家“順心”。堅持“扶持跟著項目走”,通過獎勵資金鼓勵企業技改、固投和研發創新;設立工業發展基金,用于企業人才、物流等方面補助;嚴格執行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初創科技型企業稅收優惠、境外投資企業所得稅減免優惠、個人所得稅改革等稅收優惠政策;積極發放企業貸款,破解融資難題;探索“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種工業用地供應方式,破解用地難題;加強對接高校,構建落實校地合作機制,開展“雙千培訓”,解決企業人才難題。
完善服務環境,讓企業家“省心”。在全市率先推行周六彈性工作制度,每周六9:00至15:00不間斷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政務服務;堅持每月召開一次企業服務日座談會,及時解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和“焦慮點”;積極探索優化工程業主類項目實行容缺受理、模擬審批,著力縮短審批時間。
“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鼻嗌窨h副縣長楊江海表示,該縣將繼續拿出真金白銀的干貨實貨,以改革之手卸下背在企業身上的“包袱”,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政策和服務上形成“洼地”,讓企業“如魚得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