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08-20 15:46:24
責任編輯:毛馨怡
王明春雕刻的《富貴如意》。
王明春將技藝和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融入到木雕。
眉山網記者 余毅 實習生 楊楠 文/圖
一塊未經加工的陰沉木,在普通人看來不過是一塊可以燒火的柴火,而在木雕人的眼里,是時間的沉淀,潛藏著文化與藝術的底蘊。 財寶一箱,不如烏木半方。陰沉木不僅是本身,而它所傳承的文化更是珍貴。90后的陰沉木木雕技藝傳承人王明春,用年輕的雙手在粗糙的木頭上耕耘著,他那雙握著刻刀的手,有溫度、有信念、有文化,更有傳承。
方寸之間顯匠心
近日,記者來到東坡區太和鎮王明春的工作坊。
穿過堆滿陰沉木、種滿花草的院子,走進王明春的木雕作品展廳,目之所及都是歷經大自然風雨洗禮、閃耀著歲月光芒的陰沉木木雕。精美的手把件、造型多姿的荷花擺件、古樸典雅的家具、惟妙惟肖的小動物……上百件手工木雕作品擺放期間,材質多為貴重的金絲楠木,令人大開眼界。
荷花雕刻形態各異,有的花未敗,蓮蓬已現;有的荷葉枯萎,一支蓮蓬挺拔而出;還有盛夏時節花葉相襯的……謂精妙絕倫、栩栩如生。《禪荷》作品是王明春代表作之一,整件作品,在荷葉處、莖稈上都有歲月風霜的痕跡,表現殘荷枯干、破敗、凋零的景象。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荷花枯而不死,精氣神始終還在,殘荷上總會有收獲的蓮蓬。一枯一榮,是生命的延續。
“這件《富貴如意》以國花牡丹為題材,如意為形,用陰沉金絲楠木為材,精心雕刻而成。”順著王明春手指的方向,一塊長近一米,五六十厘米高的玻璃罩里,一柄刻有祥云紋的如意倚靠香杉樹根,如意上綴以雍容的牡丹,層層花瓣,花蕊都絲毫畢現。如意周圍,幾只可愛的金絲楠甲蟲活靈活現。“不管是題材選擇,還是如意上的祥云紋、花草紋,都是想表達傳統文化之美。”王明春介紹,作品選用金絲楠木作為主材,配以洪雅高山香杉樹,以其古樸襯托金絲楠的華美。該作品將被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他這兩天就要將其打包運送過去。
“抽象與具象兼和,寫意與工筆交融。不落窠臼,雅俗共賞。”這是眾多觀者對王明春作品的感受。而木雕技藝手藝人自身思想的深度、寬度,都會決定一件作品的質量。
從選材、構思、加工,到打磨、拋光、上漆……王明春的作品將自然美與人工雕藝美和諧地融為一體。他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展現木雕藝術的力與美。而這,關鍵在于雕刻者獨到的眼光發掘和雕琢,賦予作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他對每一件雕刻作品,都是精心揣摩,獨特構思,盡可能保留根材原有的自然形態,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因材施藝,以豐富深刻的傳統文化內涵,去追求內在精神及對大自然、所有生命的感悟和敬畏。
代代相傳雕時光
王明春與木雕結緣,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時,從家庭生活中的桌椅板凳到房屋的門窗房梁,都是木匠制造。王明春的曾祖父和外公都是木匠,會雕刻老家具,手藝在家鄉遠近聞名。到了父親這一輩,木器廠做的家具迅速占領了農村市場。不像以前有那么多家具做,父親只好躬身壟畝,但偶爾仍會做一些簡單家具。不為謀生,更多的是對這份技藝的虔誠——這深深打動著王明春。再加上從小看祖輩拉鋸、推刨,經過一番精心操作,原本呆笨的木頭就變成各種各樣的家俱和工藝品。耳濡目染,王明春從小就愛擺弄父親的木匠家什。正是年少時那份強烈的玩心和家族的傳承,為他日后從事木雕藝術打下了基礎。
十七八歲時,王明春在岷江邊撿到幾段烏木,其中一塊形狀特別像個大象腦袋。王明春一想,何不把它做成木雕呢?說干就干,打胚、修光、打磨、配底座……花了三四天功夫,一個木雕象頭呈現在王明春眼前。
“沒想到這件作品后來被人看上,還掏錢買去了。”王明春回憶,終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木雕作品,已經讓他高興不已,別人愿意掏錢買,更是對自己的肯定。從此,王明春走上了木雕這條路,與樹根結下了不解之緣。
“開始,手經常不是被工具弄破手,就是被樹根劃傷。”學藝不易,但王明春對木雕的興趣濃厚,也堅持勤加動手練習。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年齡增長,王明春做的木雕也越來越形象生動,各種“枯木”在他手里總能“化腐朽為神奇”。
這經過精雕細琢的木雕如同人的一生,需要不斷打磨與成長,方能沉淀出更好的自己。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水平,王明春在不斷練習的同時,也閱讀了大量與木雕技藝相關的書籍,拜訪相關前輩、老師,認識不少木雕從業者,同他們交流技藝、相互促進。
“每一件新作品的完成,那種成就感對我來說是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王明春說。十幾年下來,一塊塊不起眼的陰沉木經王明春的妙手,變成各種飛禽走獸、花鳥蟲魚。這些作品的用材從珍貴的金絲楠、花梨木等名木,到本地的香杉樹、皂角木等,各類木質一應俱全。
在不斷實踐與學習中,王明春也掌握著更多雕刻技藝。不僅將浮雕、圓雕、鏤雕等技藝融入其中,還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都融入到木雕里,讓這一門古老又傳統的技藝在今天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刻刀無言訴深情
《禪荷》的靈感就來自工作室外的片片荷塘,《碩果累累》是農家豐收的寫照……出于對家鄉山山水水的眷戀,王明春刀下的一件件作品,常常呈現出家鄉山水田園的意境與靈性之美。
“我現在專注雕刻的是杜鵑花系列作品。”王明春說,眉山的市花是杜鵑,瓦屋山還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的王國”,占全國杜鵑品種的60%以上,其中有17種以瓦屋山命名的杜鵑花被收入英國皇家《植物大辭典》。在眉山的街道、公園等地,隨處可見杜鵑,想通過木雕展現另一種形式的杜鵑,讓更多人了解杜鵑、了解眉山。
在不少非遺傳承活動中,總能看到王明春的身影。他講述木雕文化、王氏陰沉木木雕技藝,教大家如何將陰沉木打磨、加工成各種物件……每一次活動,王明春帶著大家徜徉傳統文化的積淀與技藝的傳承。
“我想雕一件展現古紗縠行熱鬧繁華場景的作品,目前已經與提供畫稿的畫家溝通好了。”王明春介紹,接下來,他要下大功夫創作一件以古紗縠行為題材的木雕作品,大概長8米、寬0.5米左右。他說,紗縠行是北宋眉州最為繁華的一條“商業街”,蘇東坡一家也曾居住在此。在這里,一脈書香浸潤了老街千年時光,不僅講述著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講述著在耕讀傳家“奮厲有當世志”的影響下對眉山人文發展的意義。有不少藝術家通過各種形式展現紗縠行的故事,作為東坡老鄉,自己也希望通過擅長的木雕,讓更多人人“走進”古紗縠行,走進眉山。
手藝需要傳承,文化更需要傳承。一把刻刀、一把鑿子,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源遠流長的“中國故事”。現在,陰沉木木雕技藝已經被列為東坡區“非遺”,王明春和他的作品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源自王明春骨子里對木雕藝術的熱愛和執著,更有他對家鄉的眷戀。
好的東西終將會在歷史長河里愈發成為經典,凝萃在匠心歷代傳承下的技藝與工法,在歲月的沉淀中帶著情懷而來,向著未來而去。與其他非遺項目的日漸式微相比,由于家居市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王明春的木雕技藝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說起未來的規劃,王明春說:“我想讓木雕藝術在家鄉得到傳承,讓木雕作品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傳統文化需要在傳承中發展、創新,更要在新時代走出一片天空。”他表示,自己將不遺余力進行傳承,希望通過不斷的創新與傳承,更好地把非遺木雕技藝發揚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