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網
更新時間:2020-12-17 09:59:08
責任編輯:何海娟
村情名片
彭山區謝家街道悅園村原本是市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大力實施以獼猴桃種植為主的“一村一品”,獼猴桃種植從無到有,逐步實現規模化發展,成為帶動全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畝產值實現2.5萬元。
悅園村順利摘掉市級貧困村的帽子,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四好村”,市、區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
我的小康故事
何紅群: 脫貧圓了大學夢
12月14日,何紅群正組織當地村民在自家果園內開展冬季修枝、綁枝、清園、涂抹營養液等工作,通過這些工作,讓獼猴桃得以安全過冬,為來年豐收做好準備。
如今的何紅群,已成為獼猴桃種植的專家,然而幾年前,她還是水果種植的“門外漢”,加上女兒患有先天性脊柱彎曲,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艱辛。
悅園村著力打造萬畝獼猴桃基地。
據了解,幾年前,何紅群一家的收入還主要靠種植傳統農作物,一年僅有1000余元純收入,想給女兒治病,完全無能為力。2013年,何紅群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年年底,在彭山區各級各有關部門的幫扶下,何紅群在原本種植傳統作物的3畝土地和親戚家閑置的5畝土地上種上了柑橘,又流轉了近10畝土地發展獼猴桃。
“流轉土地有免息貸款政策,我一共貸了3次共14萬元,樹苗、肥料和種植獼猴桃需要的鋼絲、木樁都送上門,發展一畝還有500元補貼。”何紅群說,黨和政府的幫扶政策讓她放心大膽地發展產業。
村里每個月還會開展一到兩次農民夜校活動,不時有省農科院專家教授到果園里現場授課,每一場培訓何紅群都不會缺席。慢慢地,她的種植技術越來越好,柑橘和獼猴桃的品質不斷提高,收入也節節攀升。
“今年,獼猴桃收購價格賣到了8元至10元一斤,基本都是往年的回頭客。”何紅群高興地說,每年,她在朋友圈發出獼猴桃掛果的圖片后,都會有不少收購商通過微信訂購。
憑借發展獼猴桃和柑橘,2016年年底,何紅群一家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同年,女兒手術成功,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目前,何紅群一家人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
脫貧之后,何紅群一家好消息不斷。2017年,何紅群自考了四川農業大學現代農業技術專科,圓了她的大學夢。今年7月,她大專畢業,正在準備考四川農業大學會計本科專業。“不能總想著靠黨和政府,自己學到一門技術才是硬道理。”何紅群說。
何紅群在獼猴桃園內忙著綁枝。
今年,彭山區村級建制調整后,踏實肯干又有想法的何紅群還被吸納進了悅園村臨時黨支部,以婦女主任的身份參與臨時黨支部工作。
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村干部,從技術“門外漢”到川農畢業生,何紅群的小康故事是時代大潮和個人奮斗相結合的生動寫照。
我們村的小康“密碼”
悅園村原本是一個傳統丘陵農耕村。近年來,按照“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市、區有關部門邀請省農科院專家實地考察,發現該村土壤很適合種植獼猴桃。
于是,在市、區農業部門的技術指導下,該村黨員干部及部分村民率先示范,小面積試點種植了獼猴桃。獼猴桃成熟后,很受市場歡迎,獼猴桃種植由此逐步在全村推廣開來。
如今,萬畝獼猴桃園中暗藏著悅園村的小康“密碼”。
種得好 打造萬畝獼猴桃基地
悅園村9組一處30余畝的獼猴桃果園,每到成熟時節,都會有40余名當地村民在獼猴桃架下幫忙采摘。
獼猴桃豐收。
該獼猴桃園的業主是成都人周光明。2013年,在彭山區良好的區位和優惠的政策吸引下,周光明到悅園村流轉了30余畝土地發展獼猴桃,并在種植中采用噴滴灌、病蟲害物理防治等先進技術,種出的獼猴桃品質優良,深受收購商青睞。“今年的價格還不錯,加上產量提升,銷售收入達到20多萬元。”周光明樂呵呵地說。
產業發展起來了,周光明還不忘回饋當地群眾。每年套袋、采果時,他都會聘請本村村民,尤其是家庭情況比較困難的村民到果園務工。
“幫助業主采摘獼猴桃,每個兩毛錢,一天能掙200多元。”長期幫忙采摘獼猴桃的已脫貧戶張樹安高興地說。據該村第一書記王振宇介紹,村民在當地農場做臨工,一年能掙上萬元。
據了解,為推進獼猴桃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悅園村共引進了58家有知識、有資源、有實力的業主,為獼猴桃種植帶來新理念、新技術,噴滴灌、病蟲害物理防治等現代化農業設施設備的廣泛應用,助力了獼猴桃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村獼猴桃種植面積已有4300余畝,成立獼猴桃家庭農場65家,并逐步輻射帶動周邊村形成萬畝獼猴桃園。村里還成立了以本村獼猴桃種植戶為主的紅陽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等4個專合社,每月借助農民夜校等平臺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幫助廣大果農不斷提升獼猴桃品質。悅園村獼猴桃遠近聞名,每年一掛果,成都、北京、陜西等地的收購商便會開始預訂。
賣得好 推進產銷一體化
酒香也怕巷子深。悅園村的獼猴桃賣得風風火火,既有品質過硬的原因,也和該村在銷售方面下的功夫分不開。
“我們合作社除了經常組織果農開展種植培訓外,還會幫助果農聯系業主銷售,同時組織開展線上銷售培訓,實現抱團發展。”悅園村紅陽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有關負責人稱。
悅園村1組村民趙鵬超是合作社成員之一,一共發展了52畝獼猴桃,今年產量達到6萬公斤。按照合作社的指引,他在微信和合作社平臺上發布了獼猴桃產量、品質的消息,剛掛果就被北京、廣州等地收購商收購一空,收購價達到11元/公斤。
作為一位85后彭山人,向珊是悅園村電商銷售的領頭人之一。幾年前,她還在大學任教時,發現獼猴桃線上銷售很有前景,正巧悅園村獼猴桃產業發展勢頭正旺,她便毅然來到悅園村發展電商。
如今,悅園村獼猴桃通過線上銷售的方式賣到了更遠的地方,產品價格也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申請成為四川扶貧商標產品后,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的獼猴桃通過互聯網大量對外銷售,收入顯著提高。
“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我們通過電商銷售,2019年銷量達到了100萬斤,其中貧困戶種植的獼猴桃就有百分之十以上。”王振宇說。
據悉,悅園村通過培育電商,推進產銷一體化,讓當地的獼猴桃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直接帶動了總銷量。今年,該村獼猴桃平均畝產5000公斤,產業總產值達5250萬元。
新聞鏈接
脫貧“四不摘” 穩固脫貧成果
2016年年底,彭山區所有貧困村摘帽,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脫貧后,該區堅持脫貧責任、政策、幫扶和監管“四不摘”,保持發展勁頭,鞏固脫貧成果,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擁有穩穩的幸福。
責任不摘。從區到鎮(街道)、村,該區堅持“一把手”負總責、三級書記一起抓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構建起了責任閉環,以“責任不摘”的決心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不返貧。
政策不摘。堅持對退出的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并根據出現的新問題及時調整更新政策內容,確保扶貧政策更精準、更高效。
幫扶不摘。全區各幫扶部門、幫扶責任人構建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幫扶空間,確保摘帽不摘幫扶。并從“大水漫灌”優化為“精準滴灌”,從“扶貧”到扶志、扶智,讓建檔立卡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疫情期間,彭山區還創新幫扶形式,運用建檔立卡APP,組織幫扶責任人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電話慰問近萬次,確保幫扶不斷鏈。
監管不摘。開展常態化督查暗訪,營造對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零容忍”的高壓態勢,每月對相關領導、行業部門、鎮(街道)、第一書記和幫扶責任人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察,確保脫貧攻堅工作經得起實踐、歷史、人民的檢驗。
以脫貧責任、政策、幫扶和監管“四不摘”為舉措,彭山區把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工作不斷檔,發展不停步,穩固脫貧成果,走向小康生活。
智志雙扶 推動徹底脫貧
2016年12月22日,彭山區首批10個貧困村農民夜校授牌。此后,該區所有村、社區的農民夜校陸續掛牌開班。
農民夜校是彭山區產業扶貧加扶志扶智高質量脫貧路上的一項重要舉措。據了解,2016年年底,該區35個市區級貧困村全部摘帽,11476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開始進入鞏固階段。為讓脫貧戶穩固脫貧,農民夜校應運而生。
彭山區在農民夜校授課方式、授課隊伍、授課互動上想辦法,形成了農民夜校不拘泥于時間,不拘泥于地點,以鄉村本土人才為主,區級師資庫為輔,根據群眾需要及時調整上課內容的模式。覆蓋全區所有村、社區的農民夜校,在實用技能培訓、強化文明新風和知恩感恩教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彭山區持續把扶志扶智作為脫貧攻堅重要抓手。
強化文化扶貧,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勤勞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堅持開展“一月一主題”扶貧志愿服務活動,集中開展勵志宣講、道德講堂、感恩教育等主題志愿服務1000次以上。
創設“彭山e支部”智慧黨建平臺,實現“掌上學習”“指尖教學”。統籌農民夜校、黨群集中活動日等培訓教育平臺,開設固定課堂、流動課堂和實踐課堂,大力開展實用技能培訓、道德法治教育、基層治理教育、文明新風教育和知恩感恩教育,累計開辦各類培訓2100余場9.8萬人次,有效助力脫貧。
以“學習道德模范,脫貧致富光榮”為主題,在有脫貧任務的行政村全覆蓋開展“脫貧不忘黨恩、致富感謝祖國”教育活動,傳遞道德正能量,進一步增強和激發廣大農村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意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項智志雙扶的舉措推動實現了從思想和行動上徹底脫貧。(林茂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