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眉山日報
更新時間:2020-09-27 10:00:38
責任編輯:熊莉
獅子村柑橘產業。
山間,果樹枝繁葉茂;枝頭,柑橘壓彎了樹枝;田間地頭,村民務工忙碌……近日,彭山區青龍街道獅子村,一幅鄉村產業興旺圖讓人心生向往。
誰能想到,這里曾是一個貧困村,不僅缺水,基礎設施也不完善,更不要提產業發展了。從旱山村到水果產業大村,獅子村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逆襲——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產業,不但摸索出了鄉村振興的幸福密碼,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添加動力,還讓家家過上了“城里人都向往的生活”。
□本網記者 陳燕利 文/圖
果樹飄香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路
9月,秋高氣爽,獅子村里一株株柑橘樹在陽光的照射下,葉子綠得發亮。站在山坡上遠眺,一群村民正在柑橘林里除草、修枝。
該村2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杜文也在自家果園里忙碌。他家栽種了6畝柑橘樹,去年產值達到6萬元。“沒想到一年光是賣果子就能掙到這么多錢。”采訪中,杜文高興地說。
今年51歲的杜文早年離異,有一個孩子,父母年老體弱,又患有慢性病。一家人的生活、兒子的學費全靠杜文平時打零工維持,入不敷出。脫貧攻堅戰帶來一系列扶貧政策,獅子村兩委結合村情,確定了以晚熟柑橘為主導的全村產業發展定位。杜文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發展柑橘產業,自家兩畝地種上了不知火,還代耕了親鄰的4畝地。
通過他的精心管理,2016年,6畝柑橘開始掛果投產,當年就賣了3萬元,2019年產值達到6萬元。他的兒子順利入職中建二局。同時,“三改一美”也讓一家人的居住環境換了樣。“借助脫貧攻堅的東風,我們一家真正走上了小康路。”杜文說。
杜文的改變,是獅子村8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走上小康路的一個縮影。
獅子村曾經是市級貧困村,位于青龍街道西山片區,屬典型丘陵村,全村幅員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00畝。由于缺水,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前全村以種植水稻、油菜為主,村民收入來源以外出務工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為零。
“資源匱乏,一直沒有規模性的產業。”該村駐村第一書記鄧廉表示,獅子村有悠久的柑橘種植歷史,看到群眾有想要發展產業的迫切愿望,村兩委決定以發展晚熟柑橘為主導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同時,該村積極謀劃“支部+合作社+種植大戶”發展體系,構建“支書+能人+村民”組織體系,打造“生態+綠色+有機”特殊品牌,以香山果業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積極培育柑橘種植能手,一對一帶動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統防統治、統購統銷,確保實現產業脫貧。
2015年以來,該村新發展、改良優質柑橘1800余畝,目前全村柑橘種植面積達到3000畝,其中貧困戶300余畝。僅2019年,柑橘投產面積達到2400畝,銷售收入960萬元,豐產后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杜文正在自家果園里忙碌。
逆襲之路 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神仙種的人參果,我家種的不知火,還有愛媛 柑,今年收入翻三番”。這是近年來獅子村村民的一句順口溜。2016年底,獅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村摘帽;2019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8724元。
“窮不修路,窮根難斷;富不修路,富不久長。”面對村道路窄、水毀嚴重、生產用水緊張等問題,該村村兩委研究政策,抓住機遇,深入村民家中、田間地頭聽取意見,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合理安排輕重緩急,緊盯施工質量,統籌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全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00余萬元,新建、擴建村組道路9公里,主干村道寬度達到5米;整治石河堰9座、山坪塘13口、溝渠13公里;新建提灌站2個。生產灌溉方便了、群眾出行方便了、農產品運輸方便了。“公路修到家門口,天晴下雨都好走。”采訪中,村民們對此贊不絕口。
黨建陣地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重要基礎,在脫貧攻堅中更是意義非凡。為此,獅子村積極規范陣地建設。
“原來的村兩委陣地只有120平方米。”鄧廉介紹,在各方的支持下,2016年,該村利用原獅子村小學,改建黨群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將120平方米的狹小陣地改建成300平方米的規范化陣地。2019年,又在此基礎上建設了獅子村養老服務分中心、婦女兒童之家等。“村兩委積極用好用活新陣地,真正發揮便民服務中心凝聚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群眾辦事方便了,村委會熱鬧了,真正成為連通干群關系的橋梁和紐帶。”鄧廉表示,這樣強有力的組織保障讓獅子村在脫貧攻堅中脫穎而出,該村先后被評為省級“四好村”、省級衛生村、市級“十佳村”。
采訪結束時,正值夕陽西下,天邊透出萬丈霞光,獅子村成片的柑橘樹沐浴在一片金色中。產業興旺的藍圖、幸福生活的畫卷,已在這個小山村里徐徐展開。
分享到